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微生物纳米钯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1.1 纳米钯的重要地位及应用 | 第11页 |
1.1.2 纳米钯的合成方法 | 第11-13页 |
1.1.3 微生物纳米钯的合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1.4 微生物纳米钯对微生物电子传递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5 纳米钯及其离子前体物对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 酚类污染物的污染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含酚废水的污染现状和危害 | 第16页 |
1.2.2 含酚废水降解方法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6-19页 |
1.3 本研究的构思、目的与创新点 | 第19页 |
1.3.1 本课题的研究构思与目的 | 第19页 |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本课题的来源 | 第19-20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3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微生物原位还原零价钯纳米颗粒及其表征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2.3 实验及测试方法 | 第24-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2.3.1 P.putida对Pd(Ⅱ)的吸附还原 | 第26-27页 |
2.3.2 实验前后的P.putida菌株的形态分析 | 第27-29页 |
2.3.3 微生物钯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态和价位分析 | 第29-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P.putida中的Pd(0)NPs对微生物活性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4-47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3.2.3 实验及测试方法 | 第35-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3.3.1 含零价钯纳米颗粒的微生物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8-42页 |
3.3.2 生长曲线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3.3.3 Pd(Ⅱ)对P.putida的抑菌圈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3.3.4 Pd(0)NPs对P.putida活性的影响分析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含Pd(0)NPs的P.putida应用于生物降解苯酚 | 第47-58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4.2.3 实验及测试方法 | 第48-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4.3.1 含不同量Pd(0)NPs的P.putida的苯酚降解 | 第50-52页 |
4.3.2 含不同量Pd(0)NPs的P.putida的苯酚降解动力学 | 第52-54页 |
4.3.3 含不同量Pd(0)NPs的P.putida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 第54-56页 |
4.3.4 利用P.putida合成Pd(0)NPs并降解苯酚的机理探究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