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历史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 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3.2 国内考古调查 | 第16-17页 |
1.3.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4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 | 第20-23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20-21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渤海东京八连城宫殿建筑的相关背景及遗址现状 | 第24-46页 |
2.1 渤海东京八连城宫殿建筑的相关背景 | 第24-33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24-26页 |
2.1.2 历史条件 | 第26-33页 |
2.2 渤海东京八连城的遗址概况 | 第33-45页 |
2.2.1 八连城遗址考古发掘简况 | 第33-34页 |
2.2.2 八连城遗址的考古挖掘成果 | 第34-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渤海东京八连城宫殿建筑的相关研究理论 | 第46-62页 |
3.1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文化研究 | 第46-50页 |
3.1.1 宫殿建筑的崇高地位 | 第46-47页 |
3.1.2 传统宫殿的政治意蕴 | 第47-49页 |
3.1.3 传统宫殿的美学意蕴 | 第49页 |
3.1.4 宫殿形制演变 | 第49-50页 |
3.2 唐代建筑特点研究 | 第50-54页 |
3.2.1 文献中所反映的唐代建筑特点 | 第51页 |
3.2.2 日本飞鸟、奈良时期建筑对唐代建筑的反映 | 第51-52页 |
3.2.3 从敦煌壁画看到的唐代建筑风貌 | 第52-53页 |
3.2.4 唐代壁画墓对唐代建筑特点的反映 | 第53-54页 |
3.3 渤海的宫殿建筑特点研究 | 第54-61页 |
3.3.1 工字殿 | 第54-56页 |
3.3.2 渤海的寝殿建筑特点研究 | 第56-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渤海东京八连城主体宫殿建筑形制推演研究 | 第62-109页 |
4.1 八连城宫殿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研究 | 第62-70页 |
4.1.1 择中立都与宫室居中 | 第62-63页 |
4.1.2 中轴对称 | 第63页 |
4.1.3 建筑平面的四向之制 | 第63-66页 |
4.1.4 模数制的运用 | 第66-69页 |
4.1.5 视线分析 | 第69-70页 |
4.2 第二号宫殿主殿形制特点研究 | 第70-99页 |
4.2.1 第二号宫殿主殿平面布局和尺度推定 | 第71-79页 |
4.2.2 台基 | 第79-83页 |
4.2.3 大木作 | 第83-90页 |
4.2.4 屋顶 | 第90-93页 |
4.2.5 小木作 | 第93-94页 |
4.2.6 瓦作和石作 | 第94-98页 |
4.2.7 地面和墙面 | 第98-99页 |
4.3 第二号宫殿左右配殿形制特点研究 | 第99-103页 |
4.3.1 第二号宫殿配殿木构架的平面布局和尺度推定 | 第99-101页 |
4.3.2 第二号宫殿配殿与主殿的组合方式 | 第101-102页 |
4.3.3 台基 | 第102页 |
4.3.4 大木作 | 第102-103页 |
4.3.5 屋顶 | 第103页 |
4.4 第二号宫殿东西廊道形制特点研究 | 第103-104页 |
4.4.1 东西廊道木构架的平面布局和尺度推定 | 第103页 |
4.4.2 大木作 | 第103-104页 |
4.5 十字形廊庑形制特点研究 | 第104-106页 |
4.5.1 十字廊庑的平面布局及尺度推定 | 第104-105页 |
4.5.2 台基 | 第105页 |
4.5.3 大木作 | 第105-106页 |
4.6 第一号、第二号宫殿之间的东西廊庑形制特点研究 | 第106-108页 |
4.6.1 东西廊庑的平面布局及尺度推定 | 第106-107页 |
4.6.2 台基 | 第107-108页 |
4.6.3 大木作 | 第10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附录 | 第116-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