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藻矿区构造特征及煤体变形程度定量评价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22-23页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3-34页 |
2.1 自然地理与开采概况 | 第23-24页 |
2.2 地层 | 第24-29页 |
2.3 含煤地层 | 第29-31页 |
2.4 构造概况 | 第31-34页 |
3 研究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 第34-53页 |
3.1 褶皱发育与展布特征 | 第34-38页 |
3.2 断裂发育特征 | 第38-47页 |
3.3 研究区构造演化 | 第47-51页 |
3.4 小结 | 第51-53页 |
4 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 | 第53-67页 |
4.1 基于褶皱的定量评价 | 第53-58页 |
4.2 基于断裂构造的定量评价 | 第58-64页 |
4.3 构造复杂程度综合评价 | 第64-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5 主采煤层物性及变形特征 | 第67-81页 |
5.1 主采煤层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5.2 研究区煤的物质组成 | 第69-72页 |
5.3 煤岩孔裂隙特征 | 第72-74页 |
5.4 M8煤煤体结构及其特征 | 第74-80页 |
5.5 小结 | 第80-81页 |
6 M8煤煤体变形程度定量评价 | 第81-97页 |
6.1 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及方法 | 第81-87页 |
6.2 煤体变形程度定量评价 | 第87-97页 |
7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录 | 第104-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11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