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20页 |
第一章 luxCDABE生物发光细菌的构建与生物学评价 | 第20-29页 |
1.1 材料 | 第20-21页 |
1.1.1 细菌、质粒 | 第20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1.1.3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1.1.4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1.2 方法 | 第21-23页 |
1.2.1 质粒pBBR1MCS-lux构建 | 第21页 |
1.2.2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1-22页 |
1.2.3 生物发光细菌的构建 | 第22页 |
1.2.4 生物发光细菌的生物学评价 | 第22-23页 |
1.2.5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1.3 结果 | 第23-27页 |
1.3.1 生物发光细菌16SrDNA鉴定 | 第23-24页 |
1.3.2 生物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评价 | 第24-26页 |
1.3.3 生物发光遗传稳定性评价 | 第26-27页 |
1.4 讨论 | 第27页 |
1.5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luxCDABE系统在细菌抗生素药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29-39页 |
2.1 材料 | 第29-30页 |
2.1.1 细菌 | 第2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1.4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2.2 方法 | 第30-31页 |
2.2.1 生物发光细菌MIC的测定 | 第30页 |
2.2.2 生物发光细菌光信号法MIC测定 | 第30-31页 |
2.2.3 替加环素药物评价活体成像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3 结果 | 第31-37页 |
2.3.1 生物发光细菌MIC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2 生物发光细菌光信号法MIC测定 | 第32-35页 |
2.3.3 替加环素药物评价活体成像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2.4 讨论 | 第37页 |
2.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luxCDABE系统在细菌性脑膜炎感染与治疗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 第39-86页 |
3.1 材料 | 第39-40页 |
3.1.1 细菌、质粒 | 第3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40页 |
3.1.4 实验动物 | 第40页 |
3.2 方法 | 第40-45页 |
3.2.1 生物发光穆汀斯克罗诺菌的构建 | 第40-41页 |
3.2.2 生物发光穆汀斯克罗诺菌的鉴定和评价 | 第41-42页 |
3.2.3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感染与治疗模型 | 第42页 |
3.2.4 蛋白质修饰泛抗体WesternBlot分析 | 第42-43页 |
3.2.5 乙酰化修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43-44页 |
3.2.6 炎症细胞因子芯片分析 | 第44-45页 |
3.3 结果 | 第45-74页 |
3.3.1 生物发光穆汀斯克罗诺菌鉴定与评价 | 第45-46页 |
3.3.2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感染与治疗模型建立 | 第46-50页 |
3.3.3 蛋白质修饰泛抗体WesternBlot结果 | 第50-53页 |
3.3.4 乙酰化修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3-73页 |
3.3.5 炎症细胞因子分析 | 第73-74页 |
3.4 讨论 | 第74-85页 |
3.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
主要简历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