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储氢合金分类及其发展 | 第12-13页 |
1.3 储氢性能评价及其测试 | 第13-16页 |
1.3.1 活化及动力学性能 | 第14页 |
1.3.2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 | 第14-16页 |
1.3.3 循环稳定性 | 第16页 |
1.3.4 抗毒化性能 | 第16页 |
1.4 V-Fe系储氢合金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4.1 纯金属钒的储氢性能 | 第16-17页 |
1.4.2 二元V-Fe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3 三元V-Fe-Ti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4 四元V-Fe系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5 多元V-Fe系合金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2 实验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1 合金成分设计及制备 | 第26-27页 |
2.2 组织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2.2.1 XRD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2.2.2 SEM组织分析 | 第28页 |
2.2.3 TG/DSC热分析 | 第28页 |
2.2.4 硬度测试 | 第28页 |
2.3 储氢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2.3.1 活化性能测试 | 第28页 |
2.3.2 PCT曲线测试 | 第28-30页 |
3 合金(V_(0.85)Fe_(0.15))_(100-x)M_x-1 at.%Ce(M=Cr,Mo,Al;x=0,1,3,5)的储氢性能 | 第30-47页 |
3.1 二元V_(85)Fe_(15)合金的储氢性能 | 第30-38页 |
3.1.1 V_(85)Fe_(15)的活化性能 | 第30-32页 |
3.1.2 V_(85)Fe_(15)活化性能的改善及其吸放氢PCT | 第32-38页 |
3.2 M对V_(85)Fe_(15)-1 at.%Ce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38-45页 |
3.2.1 V-Fe-M的组织结构特征 | 第38-40页 |
3.2.2 合金(V_(0.85)Fe_(0.15))_(100-x)M_x-1 at.%Ce的储氢性能 | 第40-42页 |
3.2.3 合金(V_(0.85)Fe_(0.15))_(100-x)M_x-1 at.%Ce平台压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Ti含量对(V_(0.85)Fe_(0.15))_(95)Al_5-1 at.%Ce及V_(85)Fe_(15)-1 at.%Ce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47-65页 |
4.1 (V_(0.85)Fe_(0.15))_(95)Al_5-1 at.%Ce四元合金的储氢性能 | 第47-52页 |
4.1.1 合金组织结构特征 | 第47-51页 |
4.1.2 合金储氢性能 | 第51-52页 |
4.2 (V_(0.85)Fe_(0.15))_(100-x)M_x-1 at.%Ce三元合金的储氢性能 | 第52-57页 |
4.2.1 合金组织结构特征 | 第52-56页 |
4.2.2 合金储氢性能 | 第56-57页 |
4.3 合金吸放氢平台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0页 |
4.4 优选合金(V_(0.850Fe_(0.15))_(80)Ti_(20)-1 at.%Ce的储氢性能 | 第60-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V_(0.850Fe_(0.15))_(80)Ti_(20)-1 at.%Ce的多元合金化研究 | 第65-78页 |
5.1 Mo、Cr添加对(V_(0.85)Fe_(0.15))_(80)Ti_(20)-1 at.%Ce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65-70页 |
5.1.1 Cr含量对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65-68页 |
5.1.2 Mo含量对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5.2 合金(V_(85)Fe_(15))_(100-x-y-z)Ti_xMo_yAl_z的正交试验 | 第70-77页 |
5.2.1 正交试验设计及实验结果汇总 | 第70-74页 |
5.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