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1 导论 | 第15-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2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6-57页 |
2.1 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 第26-46页 |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26-30页 |
2.1.2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 第30-33页 |
2.1.3 盈余管理模型 | 第33-42页 |
2.1.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42-46页 |
2.2 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的文献综述 | 第46-52页 |
2.2.1 国外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的文献综述 | 第46-48页 |
2.2.2 国内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的文献综述 | 第48-50页 |
2.2.3 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模型 | 第50-52页 |
2.3 影响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原因文献综述 | 第52-56页 |
2.3.1 信息透明度影响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 第52-53页 |
2.3.2 审计监管影响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 第53-55页 |
2.3.3 公司治理影响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 第55-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3 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分析 | 第57-78页 |
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第57-63页 |
3.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 第57-58页 |
3.1.2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第58-60页 |
3.1.3 本文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第60页 |
3.1.4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差异 | 第60-63页 |
3.2 初创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 第63-66页 |
3.2.1 初创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63-64页 |
3.2.2 初创期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64-66页 |
3.3 成长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 第66-68页 |
3.3.1 成长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66-67页 |
3.3.2 成长期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67-68页 |
3.4 成熟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 第68-71页 |
3.4.1 成熟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68-69页 |
3.4.2 成熟期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69-71页 |
3.5 衰退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 第71-76页 |
3.5.1 衰退期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71-72页 |
3.5.2 衰退期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72-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4 不同生命周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 第78-99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相关文献回顾 | 第78-80页 |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80-81页 |
4.4 样本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81-85页 |
4.4.1 样本选取 | 第81-82页 |
4.4.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第82-85页 |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85-97页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均值差异性检验 | 第85-88页 |
4.5.2 变量相关性与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88-92页 |
4.5.3 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及方向比较 | 第92-94页 |
4.5.4 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94-96页 |
4.5.5 稳健性检验 | 第96-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不同生命周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检验 | 第99-145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相关文献回顾 | 第99-100页 |
5.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100-101页 |
5.4 样本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101-106页 |
5.4.1 样本选取 | 第101-102页 |
5.4.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第102-106页 |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06-143页 |
5.5.1 全样本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06-107页 |
5.5.2 BHAR模型的结果 | 第107-118页 |
5.5.3 CTAR模型的结果 | 第118-120页 |
5.5.4 HPR模型的结果 | 第120-14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6 投资者不能完全识别不同生命周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检验 | 第145-173页 |
6.1 引言 | 第145页 |
6.2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45-146页 |
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146-147页 |
6.4 样本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147-149页 |
6.4.1 样本选取 | 第147-148页 |
6.4.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第148-149页 |
6.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49-172页 |
6.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49-161页 |
6.5.2 变量相关性与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161-165页 |
6.5.3 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165-169页 |
6.5.4 稳健性检验 | 第169-17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173-179页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73-175页 |
7.1.1 不同生命周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程度及方向差异方面 | 第173页 |
7.1.2 不同生命周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市场反应方面 | 第173-174页 |
7.1.3 影响投资者识别不同生命周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探析方面 | 第174-175页 |
7.2 政策与监管启示 | 第175-177页 |
7.2.1 加强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 第175页 |
7.2.2 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 | 第175页 |
7.2.3 重点关注不同生命周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 第175-176页 |
7.2.4 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审慎给予企业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 | 第176页 |
7.2.5 强化独立董事监督职责及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完善公司治理 | 第176-177页 |
7.2.6 提高投资者素质以有效增强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 | 第177页 |
7.2.7 培养信用意识并构建信用体系 | 第177页 |
7.3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92-194页 |
致谢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