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光化学烟雾论文

典型沿海城市夏季臭氧的生成敏感性与来源解析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臭氧污染研究进展第10-17页
        1.1.1 臭氧污染及危害第10-11页
        1.1.2 国内外臭氧污染研究进展第11-14页
        1.1.3 臭氧生成敏感性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4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的臭氧来源解析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7-20页
        1.2.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8-19页
        1.2.3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典型沿海城市臭氧的污染现状及问题第20-62页
    2.1 臭氧污染现状第20-28页
        2.1.1 空气质量超标情况第20-23页
        2.1.2 O_3浓度年际变化规律第23页
        2.1.3 O_3浓度季节性变化规律第23-25页
        2.1.4 O_3浓度月变化规律第25-26页
        2.1.5 O_3浓度日变化规律第26-27页
        2.1.6 O_3浓度空间变化规律第27-28页
    2.2 实测VOCs浓度、NOx浓度与对应O_3浓度的关系第28-38页
        2.2.1 山大和临港7:00 的臭氧等浓度曲线第28-30页
        2.2.2 山大和临港9:00 的臭氧等浓度曲线第30-31页
        2.2.3 山大和临港11:00 的臭氧等浓度曲线第31-33页
        2.2.4 山大和临港13:00 的臭氧等浓度曲线第33-35页
        2.2.5 山大和临港15:00 的臭氧等浓度曲线第35-38页
    2.3 O_3重污染过程分析第38-57页
        2.3.1 过程一(2018年4月17 日~4月20 日)威海市臭氧重污染过程与区域气象条件第38-42页
        2.3.2 过程二(2018年6月21 日~6月25 日)威海市臭氧重污染过程与区域气象条件第42-47页
        2.3.3 过程三(2018年9月03 日~9月07 日)威海市臭氧重污染过程与区域气象条件第47-51页
        2.3.4 过程四(2018年5月17 日~5月25 日)威海市臭氧重污染过程与区域气象条件第51-57页
    2.4 O_3污染存在的问题第57-62页
        2.4.1 臭氧超标天数逐年增加第57-59页
        2.4.2 臭氧夏季7、8 月浓度降低第59-62页
第三章 典型沿海城市夏季臭氧的生成敏感性研究第62-71页
    3.1 臭氧敏感性研究方法第62页
    3.2 臭氧重要前体物VOCs采集及分析第62-66页
        3.2.1 VOCs监测方法及采样点第62-63页
        3.2.2 VOCs检测及分析方法第63-66页
    3.3 RIR方法的敏感性分析第66-71页
        3.3.1 RIR分析方法结果第66-69页
        3.3.2 不同种类VOC的光化学敏感性比较第69-71页
第四章 基于CAMQ模型的典型沿海城市夏季臭氧的来源解析第71-111页
    4.1 模型的选取与简介第71-74页
        4.1.1 CAMQ与 RAMS第71-73页
        4.1.2 模型参数设置第73-74页
    4.2 典型沿海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第74-82页
        4.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第74-76页
        4.2.2 典型沿海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概况第76-79页
        4.2.3 源清单中臭氧前体物排放分布特征第79-82页
    4.3 典型沿海城市夏季臭氧污染来源解析第82-105页
        4.3.1 污染排放通量水平分布第82页
        4.3.2 威海市O_3区域贡献的解析方法第82页
        4.3.3 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CMAQ模拟验证第82-84页
        4.3.4 臭氧的区域来源解析第84-90页
        4.3.5 臭氧的行业来源解析第90-95页
        4.3.6 NOx的区域来源解析第95-100页
        4.3.7 NOx的行业来源解析第100-105页
    4.4 基于CMAQ的臭氧减控情景模拟第105-107页
    4.5 剔除渔船排放源贡献的臭氧敏感性第107-111页
第五章 典型沿海城市臭氧污染的污染控制建议第111-113页
    5.1 污染源控制第111-112页
    5.2 加强环境污染物监测监督第112页
    5.3 推广污染源源减排技术第112页
    5.4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第112-11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5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113-114页
    6.2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1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向旋转式T型槽干气密封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氧化物纳米纤维的电纺丝法制备、器件组装与光电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