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无人机航拍图像拼接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无人机航拍图像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无人机的发展及应用第12页
    1.3 航拍图像拼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1 国外航拍图像拼接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我国无人机航拍图像拼接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航拍图像拼接技术的未来发展第15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5-17页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本文内容的章节安排第16-17页
第二章 无人机航拍图像预处理相关问题分析第17-27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无人机航拍图像拼接的定义及基本流程第17-18页
        2.2.1 无人机航拍图像拼接的定义第17-18页
        2.2.2 无人机航拍图像拼接的基本流程第18页
    2.3 航拍图像拼接的变换模型第18-22页
        2.3.1 几种常用模型介绍第18-21页
        2.3.2 图像变换的模型总结第21-22页
    2.4 航拍图像的多参数建模校正第22-25页
        2.4.1 航拍图像多项式建模第22-23页
        2.4.2 航拍图像建模方式第23-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无人机航拍图像关键点提取第27-41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图像关键点提取的理论基础第27-32页
        3.2.1 SUSAN边缘检测第27-29页
        3.2.2 Moravec角点检测算法介绍第29-31页
        3.2.3 Harris角点检测算法第31-32页
    3.3 Sift关键点提取算法介绍第32-38页
        3.3.1 Sift算法提出的目的及意义第32-33页
        3.3.2 Sift算法的特点第33页
        3.3.3 SIFT算法对航拍图像拼接的适应性第33页
        3.3.4 SIFT算法实现步骤第33-38页
    3.4 改进的SIFT算法第38-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航拍图像的特征配准第41-52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图像配准方法的概述第41-44页
        4.2.1 基于图像模板的图像配准第41-42页
        4.2.2 基于灰度信息的图像配准第42-43页
        4.2.3 基于图像关键特征的图像配准第43页
        4.2.4 基于图像变换域的图像配准第43-44页
    4.3 图像特征点的粗匹配第44-48页
        4.3.1 搜索图像的特征点第44-45页
        4.3.2 匹配图像之间的特征点第45-46页
        4.3.3 求解变换矩阵第46-48页
    4.4 基于改进的RANSAC算法的错配点消除及变换矩阵求解第48-51页
        4.4.1 传统的RANSAC算法用于图像配准第48-49页
        4.4.2 改进RANSAC算法的图像配准第49-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图像拼接实现及实验结果第52-67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图像融合方法的概述第52-55页
        5.2.1 平均值融合法第52-53页
        5.2.2 加权平滑融合法第53页
        5.2.3 多分辨率样条融合法第53-54页
        5.2.4 小波变换方法第54-55页
    5.3 基于SIFT的无人机航拍图像拼接的实现第55-57页
        5.3.1 SIFT算法提取图像特征第55-56页
        5.3.2 特征匹配第56页
        5.3.3 改进的RANSAC算法去除误配点及求解变换矩阵第56页
        5.3.4 图像变换第56-57页
        5.3.5 图像融合第57页
    5.4 改进RANSAC算法的图像拼接实验结果及实验分析第57-64页
    5.5 改进的RANSAC算法与传统的RANSAC算法对比第64-66页
    5.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页
    6.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作者简介第7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下连接器扭转疲劳特性研究及测试装置设计
下一篇:土壤中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