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细菌性鱼病论文

嗜水气单胞菌bamA-C基因缺失及BamA蛋白琥珀酰化修饰对重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7页
    1.1 细菌的分泌系统第13-17页
        1.1.1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分泌系统第13页
        1.1.2 SEC非依赖性分泌系统第13-15页
        1.1.3 SEC依赖性分泌系统第15-17页
    1.2 T5SS的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1 V型分泌系统的发现与功能概述第17页
        1.2.2 T5SS的结构组成及作用第17-19页
        1.2.3 BAM复合物的研究第19-22页
    1.3 嗜水气单胞菌的危害第22-23页
    1.4 BAM复合物对毒力因子级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第23-24页
    1.5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对于BAM复合物的影响第24-26页
        1.5.1 琥珀酰化的简述第24-25页
        1.5.2 琥珀酰化的发展与分布第25页
        1.5.3 琥珀酰化修饰的生理功能的研究第25页
        1.5.4 嗜水气单胞菌BamA蛋白的琥珀酰化修饰第25-26页
    1.6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26-27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7-44页
    2.1 菌株与载体第27页
    2.2 生化试剂与仪器第27-30页
        2.2.1 生化试剂第27页
        2.2.2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2.3 试剂的配制第28-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44页
        2.3.1 细菌的培养方法第30-31页
        2.3.2 质粒的提取第31页
        2.3.3 扩增产物的纯化第31-32页
        2.3.4 PCR第32页
        2.3.5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第32页
        2.3.6 链接转化第32-33页
        2.3.7 重组质粒的筛选第33-34页
        2.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第34页
        2.3.9 嗜水气单胞菌bamA、bamB、bamC缺失菌的构建第34-40页
            1、上下游同源臂的设计与PCR扩增第34-36页
            2、扩增片段的回收第36-37页
            3、自杀载体pRE-112的提取与双酶切第37-38页
            4、基因敲除载体pRE112-bamA、B、C的构建第38页
            5、大肠杆菌Mc1061、S17-λpir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第38-39页
            6、第一次同源重组的筛选及验证第39页
            7、第二次同源重组的筛选与验证第39-40页
        2.3.10 嗜水气单胞菌bamA基因缺失回复菌株与定点突变菌株的构建第40-41页
            1、bamA定点突变引物的设计第40页
            2、bamA缺失回复株载体的构建第40-41页
            3、嗜水气单胞菌bamA蛋白琥珀酰化位点定点突变株的构建第41页
            4、电转感受态的制备与电转化第41页
        2.3.11 bamA、B、C基因缺失株同野生株生物学特性比较第41-44页
            1、MIC的测定第42页
            2、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2页
            3、溶血性分析第42页
            4、胞外蛋白酶活的检测第42页
            5、嗜水气单胞菌bamA、bamB、bamC缺失株膜蛋白的提取第42-43页
            6、蛋白浓度的测定第43页
            7、缺失株bamA、B、c膜蛋白组分的Western blot分析第43-44页
第三章 bamA、B、c缺失株的构建与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第44-61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嗜水气单胞菌bamA、bamB、bamC缺失株的构建第44-51页
        3.2.1 bamA、B、C上下游同源臂的PCR扩增第44-45页
        3.2.2 敲除载体pRE112-bamA、pRE112-bamB、pRE112-bamC的构建与验证第45-47页
        3.2.3 嗜水气单胞菌缺失株⊿bamA、B、C的验证第47-51页
    3.3 嗜水气单胞菌bamA、B、C缺失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51-59页
        1、MIC的测定第51页
        2、生长曲线的测定第51-55页
        3、溶血性分析第55-56页
        4、胞外蛋白酶活性分析第56-57页
        5、嗜水气单胞菌AbamA、bamB、bamC缺失株膜蛋白的提取第57-58页
        6、bamA、bamB、bamC敲除后对相关蛋白表达和转运的影响第58-59页
    3.4 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嗜水气单胞菌bamA基因回复株与点突变株的构建第61-68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定点突变载体pBBR1-MCS1-bamA的构建第61-62页
    4.3 嗜水气单胞菌bamA琥珀酰化位点突变载体的构建第62-63页
    4.4 嗜水气单胞菌bamA琥珀酰化修饰位点对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第63-66页
        4.4.1 不同抗生素MIC的检测第63-64页
        4.4.2 嗜水气单胞菌BamA琥珀酰化位点突变株在Oxy胁迫下的生长状态分析第64-65页
        4.4.3 嗜水气单胞菌BamA琥珀酰化位点突变株对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65-66页
    4.5 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致谢第75-76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系统发育关系与感染性克隆制备
下一篇:河北省不同职业人群健康素养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