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6页 |
1.1.1 地方政府债务增长快、层级多的现实,要求管理制度构建的纵向多层次性 | 第11-13页 |
1.1.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 第11页 |
1.1.1.2 现实要求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构建的纵向多层次性 | 第11-13页 |
1.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复杂性要求管理制度内容设计的完整性 | 第13-15页 |
1.1.2.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复杂性的表现 | 第13-14页 |
1.1.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复杂性要求管理制度内容设计的横向完整性 | 第14-15页 |
1.1.3 现行制度尚未形成对地方政府债务全面管理的框架 | 第15-16页 |
1.1.3.1 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中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规定 | 第15页 |
1.1.3.2 现有管理制度的缺失催促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研究的全面展开 | 第15-16页 |
1.1.4 理论上少有微观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行研究 | 第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2.1.1 地方政府举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研究 | 第16-17页 |
1.2.1.2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与管理研究 | 第17-18页 |
1.2.1.3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1.2.2.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研究 | 第18-19页 |
1.2.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制度研究 | 第19-20页 |
1.2.2.3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2 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 地方政府举债的内生机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制度经济学 | 第24页 |
2.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构建——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4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构建——基于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理论 | 第25-27页 |
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现状 | 第27-39页 |
3.1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口径的说明 | 第27页 |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实证样本与分析 | 第27-37页 |
3.2.1 样本介绍 | 第27-29页 |
3.2.1.1 样本概况 | 第27-28页 |
3.2.1.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实行时间 | 第28页 |
3.2.1.3 纵向关联性分析 | 第28-29页 |
3.2.2 分析结构 | 第29页 |
3.2.3 现状分析 | 第29-37页 |
3.2.3.1 现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已解决的问题 | 第29-34页 |
3.3.2.2 现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34-37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实证研究结论 | 第37-39页 |
4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国际借鉴 | 第39-46页 |
4.1 国际经验介绍 | 第39-43页 |
4.1.1 国际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的四种类型 | 第39页 |
4.1.2 四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 第39-43页 |
4.1.2.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市场约束型 | 第39-40页 |
4.1.2.2 日本地方债的管理 | 第40-41页 |
4.1.2.3 澳大利亚地方债务管理模式 | 第41-42页 |
4.1.2.4 巴西的债务管理措施 | 第42-43页 |
4.2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借鉴的局限性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6页 |
4.2.1 国际经验借鉴的局限分析 | 第43-45页 |
4.2.1.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3-44页 |
4.2.1.2 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44页 |
4.2.1.3 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44-45页 |
4.2.2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6页 |
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与内容构建 | 第46-68页 |
5.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 第46-48页 |
5.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纵向关联性设计 | 第46-47页 |
5.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横向完整性设计 | 第47-48页 |
5.2 省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构建 | 第48-68页 |
5.2.1 省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总则的内容规范 | 第48页 |
5.2.2 省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组织 | 第48-51页 |
5.2.2.1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组织机构的重要性 | 第48-49页 |
5.2.2.2 省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组织的设计 | 第49-51页 |
5.2.3 省级地方政府债务举借管理规范 | 第51页 |
5.2.3.1 举债主体和范围 | 第51页 |
5.2.3.2 举债程序和文件 | 第51页 |
5.2.4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的管理规范 | 第51-59页 |
5.2.4.1 地方政府债务使用的原则 | 第51-52页 |
5.2.4.2 地方政府债务使用的预算管理 | 第52-56页 |
5.2.4.3 会计核算地方政府债务资金 | 第56-58页 |
5.2.4.4 信息报告与披露 | 第58-59页 |
5.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风险管理规范 | 第59-63页 |
5.2.5.1 债务资金风险识别 | 第59-60页 |
5.2.5.2 债务资金风险预警 | 第60-61页 |
5.2.5.3 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评估 | 第61-62页 |
5.2.5.4 债务资金偿还准备金制度 | 第62-63页 |
5.2.6 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 | 第63-64页 |
5.2.6.1 债务资金的偿还程序 | 第63页 |
5.2.6.2 绩效评价 | 第63-64页 |
5.2.6.3 债务资金的偿还报告 | 第64页 |
5.2.7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 第64-68页 |
5.2.7.1 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进程 | 第64-65页 |
5.2.7.2 债务资金监督体系 | 第65-67页 |
5.2.7.3 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机制 | 第67-68页 |
6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68页 |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第68-69页 |
7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8 致谢 | 第71-72页 |
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