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农网智能化项目实施及技术经济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6页 |
| 1.2.1 智能电网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4页 |
| 1.2.2 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动态与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孟津农网智能化建设可行性分析 | 第18-25页 |
| 2.1 孟津县基本情况简介 | 第18页 |
| 2.1.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18页 |
| 2.1.2 电网发展概况 | 第18页 |
| 2.2 孟津农网智能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 第18-19页 |
| 2.3 孟津农网智能化建设基础分析 | 第19-24页 |
| 2.3.1 自动化系统建设情况 | 第19-21页 |
| 2.3.2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 第21-24页 |
| 2.3.3 孟津农网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第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孟津农网智能化建设方案 | 第25-34页 |
| 3.1 建设思路和原则 | 第25页 |
| 3.1.1 建设思路 | 第25页 |
| 3.1.2 建设原则 | 第25页 |
| 3.2 建设目标 | 第25-26页 |
| 3.3 建设方案 | 第26-33页 |
| 3.3.1 总体建设方案 | 第27页 |
| 3.3.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方案 | 第27-30页 |
| 3.3.3 智能配电台区建设方案 | 第30-31页 |
| 3.3.4 调配一体化建设方案 | 第31-32页 |
| 3.3.5 农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建设方案 | 第32-3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孟津农网智能化试点项目实施 | 第34-45页 |
| 4.1 孟津农网智能化试点项目概述 | 第34页 |
| 4.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施 | 第34-37页 |
| 4.2.1 实施规模 | 第35-37页 |
| 4.2.2 实施成效 | 第37页 |
| 4.3 智能配电台区实施 | 第37-39页 |
| 4.3.1 实施规模 | 第37-38页 |
| 4.3.2 实施成效 | 第38-39页 |
| 4.4 调配一体化实施 | 第39-40页 |
| 4.4.1 实施规模 | 第39-40页 |
| 4.4.2 实施成效 | 第40页 |
| 4.5 农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 | 第40-44页 |
| 4.5.1 实施规模 | 第42页 |
| 4.5.2 实施成效 | 第42-4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孟津农网智能化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 | 第45-62页 |
| 5.1 智能电网试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 第45-47页 |
| 5.1.1 智能电网试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5页 |
| 5.1.2 智能电网试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45-47页 |
| 5.2 技术性评价 | 第47-55页 |
| 5.2.1 安全性评价 | 第47-48页 |
| 5.2.2 可靠性评价 | 第48-50页 |
| 5.2.3 先进性评价 | 第50-53页 |
| 5.2.4 动性评价 | 第53-55页 |
| 5.3 经济性分析与评价 | 第55-57页 |
| 5.3.1 降低成本分析 | 第55-56页 |
| 5.3.2 增加效益分析 | 第56-57页 |
| 5.3.3 费效比分析 | 第57页 |
| 5.3.4 项目财务评价 | 第57页 |
| 5.4 社会性评价 | 第57-58页 |
| 5.5 实用性评价 | 第58-59页 |
| 5.6 项目评价结论 | 第59-60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6.1 论文工作成果 | 第62页 |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