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冬季人体热适应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热适应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与人体热舒适相关的生理指标研究 | 第14-15页 |
1.2.3 严寒地区热舒适实验前期研究回顾 | 第15-16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19-29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2.2 工况设计 | 第19-21页 |
2.2.1 微气候室 | 第19页 |
2.2.2 室外气候 | 第19-20页 |
2.2.3 实验工况 | 第20-21页 |
2.3 环境和生理参数测试 | 第21-24页 |
2.3.1 测点布置 | 第21-22页 |
2.3.2 测试仪器 | 第22-24页 |
2.4 受试者及主观调查问卷 | 第24-26页 |
2.4.1 受试者 | 第24-25页 |
2.4.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2.5 实验过程 | 第26-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环境参数和人体心理热反应 | 第29-39页 |
3.1 环境参数 | 第29-31页 |
3.1.1 空气温度 | 第29页 |
3.1.2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 | 第29-30页 |
3.1.3 平均辐射温度 | 第30页 |
3.1.4 空气相对湿度 | 第30-31页 |
3.1.5 空气流速 | 第31页 |
3.2 人体的心理热反应 | 第31-36页 |
3.2.1 热感觉 | 第31-33页 |
3.2.2 热舒适 | 第33-34页 |
3.2.3 热可接受度 | 第34-35页 |
3.2.4 潮湿感和吹风感 | 第35页 |
3.2.5 与 PMV 指标对比 | 第35-36页 |
3.3 心理适应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人体生理反应 | 第39-48页 |
4.1 人体的生理反应 | 第39-43页 |
4.1.1 皮肤温度 | 第39-41页 |
4.1.2 心率和血压 | 第41-42页 |
4.1.3 皮肤湿润度 | 第42-43页 |
4.2 生理适应性分析 | 第43-45页 |
4.3 热感觉与其他参数的关系 | 第45-47页 |
4.3.1 热舒适与热感觉的关系 | 第45页 |
4.3.2 皮肤温度与热感觉的关系 | 第45-46页 |
4.3.3 心率与热感觉的关系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热反应评价模型 | 第48-55页 |
5.1 散热器采暖热环境中人体热感觉评价模型 | 第48-51页 |
5.1.1 热感觉评价模型 | 第48-49页 |
5.1.2 不同评价模型的讨论 | 第49-51页 |
5.2 散热器采暖环境热可接受度评价模型 | 第51-54页 |
5.2.1 用热感觉评价可接受度 | 第51-52页 |
5.2.2 分阶段热可接受度的评价模型 | 第52-53页 |
5.2.3 用热舒适评价可接受度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1 热电偶标定结果 | 第65-68页 |
附录 2 主观调查表 | 第68-70页 |
附录 3 生理参数记录表 | 第70-71页 |
附录 4 风速记录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