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30页 |
1.1 帕金森病的病因研究 | 第11-12页 |
1.1.1 炎症反应在帕金森中的作用 | 第11页 |
1.1.2 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 第11-12页 |
1.2 帕金森的病理研究 | 第12页 |
1.3 帕金森的生物化学研究 | 第12-14页 |
1.4 帕金森病的治疗 | 第14-20页 |
1.4.1 药物治疗 | 第14-17页 |
1.4.2 手术治疗 | 第17-18页 |
1.4.3 康复治疗 | 第18-19页 |
1.4.4 基因治疗 | 第19页 |
1.4.5 干细胞移植 | 第19页 |
1.4.6 饮食治疗 | 第19-20页 |
1.5 帕金森病的转归 | 第20页 |
1.6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20-22页 |
1.6.1 6-羟基多巴胺模型 | 第20页 |
1.6.2 MPTP模型 | 第20-21页 |
1.6.3 鱼藤酮模型 | 第21页 |
1.6.4 动物模型行为学评价 | 第21-22页 |
1.7 中医关于帕金森病的研究 | 第22-26页 |
1.7.1 颤证的源流 | 第22-23页 |
1.7.2 颤证的病因病机 | 第23页 |
1.7.3 颤证的辩证分型及常用方剂 | 第23-26页 |
1.8 升降散的研究 | 第26-28页 |
1.8.1 升降散的来源 | 第26页 |
1.8.2 升降散的组成方解 | 第26-27页 |
1.8.3 升降散的药理研究 | 第27-28页 |
1.8.4 中药对帕金森病的药理研究 | 第28页 |
1.9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其它疗法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30-31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2.2 实验药物 | 第30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30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30-31页 |
2.4.1 症状学指标 | 第30页 |
2.4.2 检测指标 | 第30页 |
2.4.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31-43页 |
实验一:升降散对PD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 第31-36页 |
3.1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3.1.3 大鼠PD模型大建立 | 第31页 |
3.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31-32页 |
3.1.5 大鼠行为学的评价 | 第32页 |
3.1.6 统计学方法 | 第32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3.2.1 悬挂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3.2.2 倾斜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实验二:PD大鼠黑质纹状体DA、ACH、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改变 | 第36-39页 |
4.1 实验过程 | 第36-37页 |
4.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4.1.2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实验三:PD大鼠中脑α-突触核蛋白的变化 | 第39-43页 |
5.1 实验过程 | 第39-41页 |
5.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5.1.2 实验步骤 | 第39-41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