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1页 |
1.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0页 |
1.2 开发现状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 第11-14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三章 井震联合速度模型 | 第14-22页 |
3.1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14-15页 |
3.2 速度模型与时深转换 | 第15-22页 |
3.2.1 平均速度和层速度 | 第17-18页 |
3.2.2 建立速度模型 | 第18-19页 |
3.2.3 速度模型可靠性评价 | 第19-20页 |
3.2.4 时深(深时)转换 | 第20-22页 |
第四章 井震联合断层研究 | 第22-47页 |
4.1 断层识别方法研究 | 第22-30页 |
4.1.1 原始断层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4.1.2 断层识别方法研究 | 第23-30页 |
4.1.3 断层再认识结果 | 第30页 |
4.2 井震联合断点归位 | 第30-40页 |
4.2.1 断点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4.2.2 断点归位方法研究 | 第31-36页 |
4.2.3 井震结合断层研究 | 第36-40页 |
4.3 断层模型 | 第40-47页 |
4.3.1 断层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40-41页 |
4.3.2 井震联合断层与测井解释断层对比 | 第41-44页 |
4.3.3 井震联合断层与地震一次解释断层对比 | 第44-45页 |
4.3.4 北一区断东断裂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井震联合构造研究 | 第47-53页 |
5.1 数据核实 | 第47-48页 |
5.2 构造模型 | 第48-53页 |
5.2.1 构造建模算法分析 | 第48-49页 |
5.2.2 建立研究区井震构造模型 | 第49-51页 |
5.2.3 搭建重点属性研究区井震构造模型 | 第51-53页 |
第六章 井震联合储层预测 | 第53-63页 |
6.1 密井网条件下地震属性 | 第53-57页 |
6.1.1 储层预测工作流程 | 第54-55页 |
6.1.2 属性分析主要成果 | 第55-57页 |
6.2 地震反演储层预测 | 第57-63页 |
6.2.1 反演主要流程 | 第58-59页 |
6.2.2 反演成果与认识 | 第59-63页 |
第七章 储层属性建模 | 第63-84页 |
7.1 储层特征分析 | 第63-65页 |
7.1.1 储层特征分析 | 第63-65页 |
7.1.2 井数据分析 | 第65页 |
7.2 基于井资料的储层微相建模 | 第65-75页 |
7.2.1 采用基于象元(网格)的序贯指示模拟方法 | 第66-73页 |
7.2.2 相控手段模拟方法 | 第73-74页 |
7.2.3 微相模拟 | 第74-75页 |
7.3 基于井资料的储层物性建模 | 第75-78页 |
7.3.1 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原理介绍 | 第75页 |
7.3.2 井曲线网格化 | 第75-76页 |
7.3.3 数据分析 | 第76-78页 |
7.3.4 相控随机模拟 | 第78页 |
7.4 基于井震联合资料的储层建模 | 第78-81页 |
7.4.1 井震相带图的应用 | 第78-79页 |
7.4.2 地震反演体的应用 | 第79-81页 |
7.5 井震模型储层物性建模 | 第81-82页 |
7.6 井震与井储层模型对比 | 第82-84页 |
7.6.1 砂体发育范围变化 | 第82页 |
7.6.2 砂顶构造分析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详细摘要 | 第89-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