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縮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13-1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1.1 选择标准 | 第13页 |
1.2 责任动脉瘤判断原则 | 第13页 |
1.3 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1.3.1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1.3.2 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 第14页 |
1.3.3 手术治疗方式及动脉瘤处理情况 | 第14-15页 |
2 检查设备及方法 | 第15-16页 |
3 动脉瘤相关参数及分类标准 | 第16-17页 |
3.1 颅内动脉瘤具体形态学参数及计算方法 | 第16页 |
3.2 动脉瘤按部位分类标准 | 第16-17页 |
3.3 动脉瘤按大小分类标准 | 第17页 |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结果 | 第18-23页 |
1 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分布特征 | 第18-21页 |
1.1 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部位分布 | 第18-19页 |
1.2 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大小分布 | 第19页 |
1.3 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子囊存在情况 | 第19-21页 |
2 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相关形态学参数比较 | 第21-23页 |
讨论 | 第23-36页 |
1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治 | 第23-28页 |
1.1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流行病学及分布 | 第23-24页 |
1.2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病因 | 第24-25页 |
1.3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 第25页 |
1.4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 | 第25页 |
1.5 颅内多发动脉瘤责任动脉瘤的判断 | 第25-26页 |
1.6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 | 第26-28页 |
1.6.1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 第26-27页 |
1.6.2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第27-28页 |
2 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2.1 动脉瘤部位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 | 第28-29页 |
2.2 动脉瘤大小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 | 第29-30页 |
2.3 动脉瘤形状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 | 第30-31页 |
2.4 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 | 第31-34页 |
2.4.1 动脉瘤A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 | 第31-33页 |
2.4.2 动脉瘤S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 | 第33-34页 |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综述 | 第49-6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