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8-11页 | 
| 0.1 选题目的 | 第8页 | 
| 0.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 0.4 研究思路与技术对策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4页 | 
| 1.1 研究区位置 | 第11页 | 
| 1.2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1-12页 | 
| 1.3 地层简介 | 第12页 | 
| 1.4 构造特征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精细地震构造解释 | 第14-35页 | 
|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统层对比 | 第14-16页 | 
| 2.1.1 区域井震对比控制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统层对比 | 第14-15页 | 
| 2.1.2 参照等时面控制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统层对比 | 第15-16页 | 
| 2.2 层位标定 | 第16-20页 | 
| 2.2.1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及质量分析 | 第16-17页 | 
| 2.2.2 构造层位标定及其波组特征 | 第17-19页 | 
| 2.2.3 井间地层精细解释 | 第19-20页 | 
| 2.3 精细断层解释 | 第20-23页 | 
| 2.3.1 大中型断层识别 | 第21-22页 | 
| 2.3.2 小型断层识别 | 第22页 | 
| 2.3.3 断层组合 | 第22-23页 | 
| 2.4 构造图编制 | 第23-30页 | 
| 2.4.1 等T_0图编制 | 第23-25页 | 
| 2.4.2 成图速度分析 | 第25-26页 | 
| 2.4.3 成图精度分析 | 第26页 | 
| 2.4.4 各反射层构造特征 | 第26-30页 | 
| 2.5 构造对比与新认识 | 第30-35页 | 
| 2.5.1 个别断裂在走向、倾向、延伸长度上有微小变化 | 第30-31页 | 
| 2.5.2 高开发区海拔深度局部变化 | 第31-33页 | 
| 2.5.3 整体圈闭幅度有所变化,新发现圈闭 20 个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苏仁诺尔地区构造特征与演化 | 第35-49页 | 
| 3.1 构造格局及特征 | 第35-37页 | 
| 3.1.1 基本构造格局 | 第35页 | 
| 3.1.2 构造层划分及特征 | 第35-37页 | 
| 3.2 断裂特征 | 第37-43页 | 
| 3.2.1 断裂构造特征 | 第37-39页 | 
| 3.2.2 断裂活动时期的确定 | 第39-42页 | 
| 3.2.3 断裂不同演化阶段特征 | 第42-43页 | 
| 3.3 构造样式 | 第43-45页 | 
| 3.3.1 伸展构造样式 | 第43-44页 | 
| 3.3.2 扭动构造样式 | 第44-45页 | 
| 3.3.3 反转构造样式 | 第45页 | 
| 3.4 构造演化 | 第45-49页 | 
| 3.4.1 铜钵庙组-南屯组断陷强烈伸展沉积时期 | 第45-46页 | 
| 3.4.2 大磨拐河组断坳转化持续伸展沉积时期 | 第46-47页 | 
| 3.4.3 伊敏组走滑变形沉积时期 | 第47页 | 
| 3.4.4 青元岗组反转变形时期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断裂控砂研究 | 第49-64页 | 
| 4.1 断裂控砂概述及研究思路 | 第49-50页 | 
| 4.2 生长断层识别 | 第50-51页 | 
| 4.2.1 生长断层的特征 | 第50-51页 | 
| 4.2.2 生长指数识别 | 第51页 | 
| 4.3 传递带位置识别 | 第51-54页 | 
| 4.3.1 传递带的特征及识别方法 | 第52页 | 
| 4.3.2 断层回剥确定传递带位置 | 第52-54页 | 
| 4.4 控砂面积确定 | 第54-58页 | 
| 4.4.1 传递带控砂面积特征 | 第54-57页 | 
| 4.4.2 反演预测砂体分布范围 | 第57页 | 
| 4.4.3 单井数据验证 | 第57-58页 | 
| 4.5 控砂模式建立 | 第58-62页 | 
| 4.5.1 平面控砂模式 | 第58-60页 | 
| 4.5.2 控砂模式与沉积相 | 第60页 | 
| 4.5.3 垂向控砂模式 | 第60-62页 | 
| 4.6 控砂有利区确定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预测 | 第64-70页 | 
| 5.1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64-66页 | 
| 5.1.1 烃源岩生油特征 | 第64页 | 
| 5.1.2 圈闭条件 | 第64-65页 | 
| 5.1.3 油气的运移通道 | 第65-66页 | 
| 5.2 有利区带预测 | 第66-70页 | 
| 5.2.1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66-67页 | 
| 5.2.2 有利勘探目标设计 | 第67-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详细摘要 | 第76-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