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第一章 墨子“非乐”思想提出的背景 | 第9-23页 |
| 第一节 西周文化的“礼崩乐坏” | 第9-12页 |
| 一、文化下移 | 第10-11页 |
| 二、八佾舞于庭 | 第11页 |
| 三、恶郑声之乱雅乐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墨子的出身与思想渊源 | 第12-14页 |
| 一、墨子的出身 | 第12-14页 |
| 二、《墨子》的思想渊源 | 第14页 |
| 第三节 墨子“非乐”之“乐”的根源 | 第14-23页 |
| 一、“乐”字考据 | 第14-20页 |
| 1、“乐”的原始含义 | 第14-17页 |
| 2、“乐”的内涵及发展演变 | 第17-20页 |
| 2、1 乐(yue)——诗、歌、舞、乐的综合艺术形式 | 第17-19页 |
| 2、2 乐(le)——情感的表达 | 第19-20页 |
| 二、不同阶层的“乐” | 第20-23页 |
| 1、宫廷之“乐” | 第20-21页 |
| 2、民间之“乐”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墨子“非乐”的内容 | 第23-34页 |
| 第一节 “非乐”的原因 | 第23-26页 |
| 一、表层原因 | 第23-25页 |
| 二、深层原因 | 第25-26页 |
| 1、“乐非所以治天下” | 第25页 |
| 2、利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非乐”的具体指向与实质 | 第26-31页 |
| 一、“非乐”中“乐”的具体指向 | 第26-29页 |
| 1、狭义之“乐” | 第27-28页 |
| 2、广义之“乐” | 第28-29页 |
| 二、“非乐”的实质 | 第29-31页 |
| 1、承认“乐”的美感 | 第29-30页 |
| 2、否定儒家的礼乐制度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对墨子“非乐”的评价 | 第31-34页 |
| 一、积极性 | 第31-32页 |
| 二、落后性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非乐”在墨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34-41页 |
| 第一节 “节用”中的“非乐” | 第34-38页 |
| 一、墨子节约的社会消费观 | 第34-37页 |
| 二、“非乐”中的“节用”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非儒”中的“非乐” | 第38-40页 |
| 第三节 “非乐”与“兼爱”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墨子与诸子关于“乐”的观点比较 | 第41-52页 |
| 第一节 墨子“非乐”与儒家“正乐” | 第41-47页 |
| 一、墨子“非乐”对孔子“正乐”的批判 | 第41-44页 |
| 二、荀子《乐论》对墨子“非乐”的批判 | 第44-47页 |
| 第二节 墨子“非乐”与道家乐论的异同 | 第47-52页 |
| 一、墨子“非乐”与老子的“大音希声” | 第47-49页 |
| 二、庄子的“至乐无乐”与墨子的“非乐” | 第49-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