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背景知识概述 | 第13-20页 |
2.1 恶意代码的自我保护 | 第13-16页 |
2.1.1 反特征代码检测技术 | 第13-15页 |
2.1.2 反动态分析技术 | 第15-16页 |
2.1.3 隐藏保护技术和对抗仿真技术 | 第16页 |
2.2 恶意代码检测技术概述 | 第16-18页 |
2.2.1 比较法 | 第17页 |
2.2.2 行为监测法 | 第17-18页 |
2.2.3 特征码扫描法 | 第18页 |
2.3 恶意代码静态分析 | 第18-19页 |
2.4 恶意代码的动态分析 | 第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基于高语句覆盖率的多路径执行方法 | 第20-34页 |
3.1 行为特征的提取 | 第20-24页 |
3.1.1 动态执行中系统调用信息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3.1.2 监控系统调用函数 | 第22-24页 |
3.2 多路径执行方法 | 第24-25页 |
3.3 高语句覆盖率调度方法 | 第25-26页 |
3.4 基于高语句覆盖率的多路径执行方法 | 第26-30页 |
3.4.1 输入追踪 | 第27-29页 |
3.4.2 保存和恢复程序状态 | 第29-30页 |
3.5 实验与结果 | 第30-33页 |
3.5.1 性能评估方法 | 第30-31页 |
3.5.2 实验环境 | 第31-32页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基于系统调用部分有序的特征表示与提取方法 | 第34-42页 |
4.1 常用分词方法 | 第34-35页 |
4.2 系统调用部分有序的特征表示 | 第35-38页 |
4.2.1 系统调用部分有序的特征表示 | 第35-36页 |
4.2.2 系统调用词的统计 | 第36-37页 |
4.2.3 系统调用词提取算法伪代码 | 第37-38页 |
4.3 系统调用部分有序的加权特征提取方法 | 第38-41页 |
4.3.1 TF-IDF 算法 | 第38-39页 |
4.3.2 基于 TF-IDF 的系统调用部分有序的加权特征提取示例 | 第39-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54页 |
5.1 支持向量机 | 第42-46页 |
5.1.1 线性分类 | 第42-44页 |
5.1.2 非线性分类 | 第44页 |
5.1.3 核函数 | 第44-45页 |
5.1.4 交叉验证 | 第45-46页 |
5.2 基于行为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系统的设计 | 第46-50页 |
5.2.1 系统结构 | 第47页 |
5.2.2 输入模块 | 第47-48页 |
5.2.3 多路径执行模块 | 第48页 |
5.2.4 特征提取模块 | 第48-49页 |
5.2.5 支持向量机模块 | 第49-50页 |
5.2.6 检测结果模块 | 第50页 |
5.3 检测实验及结果 | 第50-53页 |
5.3.1 检测效果评估方法 | 第50-51页 |
5.3.2 实验环境 | 第51页 |
5.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总结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