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1-12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1.7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2-14页 |
1.7.1 乡村 | 第12-13页 |
1.7.2 聚落 | 第13-14页 |
1.7.3 乡村聚落 | 第14页 |
1.7.4 地域特征 | 第14页 |
1.8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8.1 乡村变迁的方向 | 第14-15页 |
1.8.2 乡村变迁的动力 | 第15页 |
1.8.3 乡村变迁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麻阳苗族自治县乡村聚落特征研究 | 第17-49页 |
2.1 麻阳县概况综述 | 第17-28页 |
2.1.1 麻阳县自然环境特征 | 第18-20页 |
2.1.2 麻阳县历史文化特征 | 第20-24页 |
2.1.3 麻阳县经济社会特征 | 第24-28页 |
2.2 麻阳乡村聚落类型特征 | 第28-33页 |
2.2.1 按区位关系 | 第28-29页 |
2.2.2 按生产活动 | 第29页 |
2.2.3 平面形态 | 第29-32页 |
2.2.4 风貌形态 | 第32-33页 |
2.3 按地形划分的乡村聚落特征 | 第33-39页 |
2.3.1 平原地区 | 第33-35页 |
2.3.2 河谷地区 | 第35-37页 |
2.3.3 山地地区 | 第37-39页 |
2.4 传统乡村聚落特征 | 第39-48页 |
2.4.1 聚落营建特征 | 第39-40页 |
2.4.2 景观特征 | 第40-41页 |
2.4.3 空间特征 | 第41-45页 |
2.4.4 建筑特征 | 第45-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麻阳苗族自治县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现状问题 | 第49-58页 |
3.1 当前乡村聚落发展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49-54页 |
3.1.1 城市用地的扩张 | 第49页 |
3.1.2 产业结构的变化 | 第49-50页 |
3.1.3 城乡人口的流动 | 第50-52页 |
3.1.4 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52页 |
3.1.5 居民观念的转变 | 第52-54页 |
3.1.6 自然灾害的突变 | 第54页 |
3.2 乡村聚落发展的总体现状 | 第54-56页 |
3.2.1 建筑风貌 | 第54-55页 |
3.2.2 乡村景观 | 第55页 |
3.2.3 生态环境 | 第55-56页 |
3.3 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发展现状 | 第56-57页 |
3.3.1 平原型 | 第56-57页 |
3.3.2 河谷型 | 第57页 |
3.3.3 山地型 | 第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麻阳苗族自治县乡村聚落规划策略 | 第58-73页 |
4.1 不同聚落类型的规划 | 第58-59页 |
4.1.1 平原地区的规划 | 第58页 |
4.1.2 河谷地区的规划 | 第58-59页 |
4.1.3 山地地区的规划 | 第59页 |
4.2 不同聚落形态的规划 | 第59-61页 |
4.2.1 基本理念 | 第59页 |
4.2.2 主要手法 | 第59-61页 |
4.2.3 村落形态规划的要点 | 第61页 |
4.3 聚落规划的基本要素 | 第61-67页 |
4.3.1 聚落文化 | 第61-62页 |
4.3.2 村落住宅 | 第62-63页 |
4.3.3 村落道路 | 第63-64页 |
4.3.4 公共服务设施 | 第64-65页 |
4.3.5 村落绿化 | 第65-67页 |
4.4 聚落规划的空间要素 | 第67-72页 |
4.4.1 公共空间 | 第67-69页 |
4.4.2 住宅组群空间 | 第69-71页 |
4.4.3 院落空间 | 第71页 |
4.4.4 滨水空间 | 第71-72页 |
4.4.5 农业生产空间 | 第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