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部分 作品阐述 | 第9-40页 |
1 研究背景分析 | 第9-13页 |
1.1 实习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2.1 市场化运作的要求 | 第10页 |
1.2.2 受众参与媒介的意愿加强 | 第10-11页 |
1.2.3 衢州日报时政报道的典型性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2 “五水共治”专题系列报道介绍 | 第13-19页 |
2.1 方案策划过程 | 第13页 |
2.2 方案内容概述 | 第13-16页 |
2.3 报道概况阐述 | 第16-19页 |
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4 《衢州日报》“五水共治”专题系列报道的“亲民”探索 | 第22-36页 |
4.1 何为“亲民”探索? | 第22页 |
4.2 党报记者走转改 | 第22-31页 |
4.2.1 选题:聚焦基层,关注农村 | 第23-25页 |
4.2.1.1 以“三河”治理为主线 | 第23-24页 |
4.2.1.2 聚焦城乡垃圾处理 | 第24页 |
4.2.1.3 关注农村生产生活 | 第24-25页 |
4.2.2 记者:走江访河,查看治水 | 第25-28页 |
4.2.2.1 设立新闻观察点,成立采访小组 | 第26-27页 |
4.2.2.2 持续深入观察,推出调查性报道 | 第27-28页 |
4.2.3 文风:刚柔并济,现场感强 | 第28-31页 |
4.2.3.1 动态新闻唱主角 | 第28-29页 |
4.2.3.2 常规报道有亮点 | 第29-30页 |
4.2.3.3 记者手记近距离 | 第30-31页 |
4.3 编读互动的展开 | 第31-36页 |
4.3.1 开通专栏“直击污点” | 第31-33页 |
4.3.2 在专版中引入网友评论 | 第33-34页 |
4.3.3 及时报道集团动向 | 第34-36页 |
5 总结 | 第36-40页 |
5.1 反思 | 第36-38页 |
5.1.1 理解误区:将基层的视角偏向农村,城市新闻屈指可数 | 第36页 |
5.1.2 观念落后:新闻价值判断不够准确,报道内容缺乏新意 | 第36-37页 |
5.1.3 交流有限:编读之间互动方式单一,读者表达平台有限 | 第37页 |
5.1.4 报道失衡:唱赞歌为主说批评为辅,缺乏“人文论证”精神 | 第37-38页 |
5.2 建议 | 第38-40页 |
5.2.1 借新媒体之力,拉进与受众的距离 | 第38页 |
5.2.2 平衡新闻报道,发掘有价值的新闻 | 第38-40页 |
第二部分 个人作品 | 第40-58页 |
1 《衢州日报》个人署名实习作品简介 | 第40-42页 |
2 《衢州日报》个人署名实习作品展示 | 第42-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附录1 《衢州日报》五水共治专题系列报道总体方案 | 第59-61页 |
附录2 《衢州日报》“千里江河行 记者看治水”活动方案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