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7-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2 3E 系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 第9-23页 |
2.1 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9-11页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2 3 E 系统协调发展内涵 | 第11-12页 |
2.3 3 E 系统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12-17页 |
2.3.1 国家 3E 系统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13-15页 |
2.3.2 省级地区 3E 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5-17页 |
2.4 3 E 系统协调发展理论评价模型 | 第17-23页 |
2.4.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17-18页 |
2.4.2 确定 3E 系统各评价指标权重 | 第18-19页 |
2.4.3 计算各子系统发展水平 | 第19页 |
2.4.4 计算各子系统综合协调度 | 第19-20页 |
2.4.5 3 E 系统综合协调发展状态评价分析 | 第20-21页 |
2.4.6 最优相似度的计算 | 第21-23页 |
3 世界主要各国 3E 系统发展现状概述 | 第23-34页 |
3.1 能源子系统发展现状概述 | 第23-26页 |
3.1.1 能源总量分析 | 第23-24页 |
3.1.2 能源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3.1.3 能源质量分析 | 第25-26页 |
3.2 经济子系统发展状况概述 | 第26-30页 |
3.2.1 经济总量分析 | 第26-27页 |
3.2.2 经济结构分析 | 第27-29页 |
3.2.3 经济增长分析 | 第29-30页 |
3.3 环境子系统发展状况概述 | 第30-34页 |
3.3.1 环境污染分析 | 第30-32页 |
3.3.2 环境治理分析 | 第32-34页 |
4 我国省级地区 3E 系统发展现状概述 | 第34-51页 |
4.1 能源子系统发展现状概述 | 第34-39页 |
4.1.1 能源结构现状概述 | 第34-35页 |
4.1.2 能源总量现状概述 | 第35-37页 |
4.1.3 能源质量现状概述 | 第37-39页 |
4.2 经济子系统发展现状概述 | 第39-43页 |
4.2.1 经济总量发展现状概述 | 第39-40页 |
4.2.2 经济结构现状概述 | 第40-42页 |
4.2.3 经济增长现状概述 | 第42-43页 |
4.3 环境子系统发展现状概述 | 第43-51页 |
4.3.1 环境污染现状概述 | 第43-47页 |
4.3.2 环境治理现状概述 | 第47-49页 |
4.3.3 环境投资现状概述 | 第49-51页 |
5 3E 系统综合协调度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1-66页 |
5.1 世界主要国家 3E 系统综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1-56页 |
5.1.1 世界主要国家 3E 系统综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 第51-53页 |
5.1.2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5.1.3 相似度分析 | 第55-56页 |
5.2 我国省级地区 3E 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第56-66页 |
5.2.1 3 E 系统综合协调度评价 | 第60-61页 |
5.2.2 典型地区 3E 系统综合协调度评价与分析 | 第61-63页 |
5.2.3 我国省级地区 3E 系统综合协调度评价与分析 | 第63-65页 |
5.2.4 政策建议 | 第65-66页 |
6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页 |
A. 作者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
B. 作者在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