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稀有金属和少量金属论文--钼论文

山西刁泉燕山期岩浆热液型Ag、Cu、Mo成矿系列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1.1 选题依据第10页
        1.1.2 本次研究工作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成矿系列研究第10-13页
        1.2.1 成矿系列概念、分类及结构体系研究第11-12页
        1.2.2 成矿系列研究趋势第12-13页
    1.3 矿床学研究中地球化学分析的应用第13-15页
        1.3.1 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第13页
        1.3.2 包裹体研究第13-14页
        1.3.3 同位素示踪研究第14页
        1.3.4 同位素年龄研究第14-15页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主要工作量第15-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页
        1.4.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6-17页
2 区域地质概况及成矿背景第17-21页
    2.1 区域地层第17页
    2.2 区域构造第17-18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18-19页
    2.4 区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第19-20页
    2.5 区域矿产第20-21页
3 矿区地质特征第21-29页
    3.1 矿区地层第21-22页
        3.1.1 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Jxw)第21页
        3.1.2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景儿峪组(Qnc-j)第21页
        3.1.3 古生界寒武系(∈)第21-22页
        3.1.4 古生界奥陶系(O)第22页
        3.1.5 中生界侏罗系(J)第22页
        3.1.6 新生界第四系(Q)第22页
    3.2 矿区构造第22-23页
        3.2.1 断裂及裂隙构造第22-23页
        3.2.2 接触带构造第23页
    3.3 矿区岩浆岩第23-24页
    3.4 矿体地质特征第24-28页
        3.4.1 银铜矿体地质特征第24-26页
        3.4.2 钼矿体地质特征第26-28页
    3.5 围岩蚀变特征第28-29页
4 刁泉钼矿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第29-54页
    4.1 岩石学特征第29页
    4.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第29-44页
        4.2.1 岩体主量元素特征第30-33页
        4.2.2 岩体微量元素特征第33-36页
        4.2.3 岩体稀土元素特征第36-38页
        4.2.4 岩体矿化元素特征第38-40页
        4.2.5 岩体年代学研究第40-44页
        4.2.6 小结第44页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第44-47页
        4.3.1 包裹体特征第45-46页
        4.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盐度测定第46-47页
        4.3.3 讨论第47页
    4.4 氢、氧同位素研究第47-50页
        4.4.1 氢氧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第48页
        4.4.2 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第48-49页
        4.4.3 讨论第49-50页
    4.5 刁泉钼矿成因分析第50-52页
        4.5.1 矿体特征第50页
        4.5.2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第50-51页
        4.5.3 矿质沉淀机制第51页
        4.5.4 同位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第51-52页
        4.5.5 成矿年代学研究第52页
        4.5.6 小结第52页
    4.6 成矿模式第52-54页
5 刁泉成矿系列研究第54-59页
    5.1 成矿地质背景第54页
        5.1.1 地质构造特征第54页
        5.1.2 区域、矿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54页
    5.2 成矿物质、流体来源第54-57页
        5.2.1 岩石地球化学示踪了壳幔混源的物源第54-55页
        5.2.2 同位素示踪了壳幔混源的物源第55-56页
        5.2.3 矿床成矿温度第56页
        5.2.4 小结第56-57页
    5.3 矿床成矿时代第57页
    5.4 矿床空间关系第57页
    5.5 泉矿区成矿系列第57-59页
6 结论第59-60页
    6.1 主要结论第59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附录第66-70页
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海省尕林格铁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成因分析
下一篇:范氏气体震源阵列子波模拟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