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汉阴长沟金矿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区位置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及经济状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外三维建模软件的开发现状 | 第14-17页 |
1.3.3 研究区调研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9-21页 |
1.6 研究进展及新认识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矿区地质特征 | 第22-33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25页 |
2.1.1 区域地层 | 第23页 |
2.1.2 区域构造 | 第23-24页 |
2.1.3 区域岩浆岩 | 第24-25页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5-29页 |
2.2.1 矿区地层 | 第25-26页 |
2.2.2 矿区构造 | 第26-28页 |
2.2.3 矿区岩浆岩 | 第28-29页 |
2.3 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第29-31页 |
2.3.1 矿体特征 | 第29-30页 |
2.3.2 矿石特征 | 第30-31页 |
2.3.3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1页 |
2.4 矿区成矿特征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数据库的结构 | 第33-41页 |
3.1 地质数据储存方式 | 第33-34页 |
3.2 长沟矿区地质数据库的创建 | 第34-36页 |
3.2.1 Surpac地质数据结构 | 第34页 |
3.2.2 长沟矿区地质数据库结构 | 第34-35页 |
3.2.3 地质数据导入过程 | 第35-36页 |
3.3 长沟矿区地质数据库空间显示 | 第36-39页 |
3.4 长沟矿区地质数据库创建意义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 第41-55页 |
4.1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1-44页 |
4.1.1 模型建立原理与方法 | 第41-42页 |
4.1.2 模型建立过程与原则 | 第42-44页 |
4.2 长沟矿区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4.2.1 矿化体实体模型 | 第44-48页 |
4.2.2 巷道模型 | 第48-50页 |
4.3 实体模型建立意义 | 第50-52页 |
4.3.1 矿化体实体模型建立意义 | 第50-51页 |
4.3.2 巷道实体模型建立意义 | 第51-52页 |
4.4 长沟矿区地表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4.4.1 地表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52-53页 |
4.4.2 地表模型建立意义 | 第53-55页 |
第五章 长沟矿区地质样品统计分析研究 | 第55-69页 |
5.1 地质统计学基本理论 | 第55-59页 |
5.1.1 区域化变量概念 | 第55页 |
5.1.2 变异函数理论 | 第55-57页 |
5.1.3 克里格法插值 | 第57-58页 |
5.1.4 距离幂次反比法 | 第58-59页 |
5.2 长沟矿区地质样品组合分析 | 第59-64页 |
5.2.1 原始样品统计分析 | 第59-62页 |
5.2.2 组合样品统计分析 | 第62-64页 |
5.3 长沟矿区金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第64-69页 |
5.3.1 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 | 第64-65页 |
5.3.2 实验变异函数的拟合 | 第65-67页 |
5.3.3 矿化体品位空间结构特征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块体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 第69-80页 |
6.1 模型的建立原理与流程 | 第69-71页 |
6.1.1 模型的建立原理 | 第69-71页 |
6.1.2 块体模型的建立流程 | 第71页 |
6.2 长沟矿区块体模型的建立 | 第71-76页 |
6.2.1 定义块体模型参数 | 第71-73页 |
6.2.2 添加块体模型属性值 | 第73页 |
6.2.3 定义约束 | 第73-76页 |
6.3 长沟矿区品位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6.3.1 样品组合建立品位线文件 | 第76页 |
6.3.2 块体模型赋值 | 第76页 |
6.3.3 生成品位模型 | 第76-78页 |
6.4 长沟矿区块体品位模型建立意义 | 第78-80页 |
第七章 长沟矿区成矿预测研究 | 第80-87页 |
7.1 东矿化带特征 | 第80-82页 |
7.2 西矿化带特征 | 第82-84页 |
7.3 找矿靶区圈定与预测方向 | 第84-87页 |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87-89页 |
8.1 结论 | 第87-88页 |
8.2 存在问题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