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 | 第11页 |
1.2 针刺治疗CSAP独具优势又面临挑战 | 第11-12页 |
1.3 CSAP是一种代谢相关疾病,LC/MS技术为其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第12-13页 |
2.研究内容 | 第13页 |
3.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14-45页 |
1.研究人群 | 第14-1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 病例选择 | 第14-17页 |
2.代谢组学全谱分析测试方法 | 第17-24页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2.2 血浆样本采集与保存 | 第18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18-19页 |
2.4 代谢物的提取 | 第19页 |
2.5 上机检测 | 第19-21页 |
2.6 信息分析流程 | 第21页 |
2.7 标准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第21-23页 |
2.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9 差异m/z的鉴定及其与CSAP患者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页 |
3.研究结果 | 第24-45页 |
3.1 受试者基线资料情况 | 第24-25页 |
3.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代谢全谱分析结果 | 第25-45页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45-76页 |
1.研究对象 | 第45-46页 |
1.1 受试者选择 | 第45-46页 |
1.2 受试者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46页 |
1.3 研究病例的中止标准 | 第46页 |
2.伦理学审查 | 第46-47页 |
3.研究方法 | 第47-51页 |
3.1 研究设计类型 | 第47页 |
3.2 试验分组及样本含量 | 第47页 |
3.3 随机方法 | 第47页 |
3.4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 第47页 |
3.5 治疗方案 | 第47-50页 |
3.6 基础治疗方案 | 第50页 |
3.7 研究质量控制 | 第50-51页 |
3.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1页 |
4.代谢组学全谱分析测试方法 | 第51页 |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4.2 血浆样本采集与保存 | 第51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51页 |
5.研究结果 | 第51-76页 |
5.1 受试者一般情况观察 | 第51页 |
5.2 CSAP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 第51-55页 |
5.3 血浆代谢全谱分析结果 | 第55-76页 |
第三部分 差异代谢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第76-87页 |
1.数据来源 | 第76页 |
2.数据分析方法 | 第76页 |
3.研究结果 | 第76-87页 |
3.1 CSAP患者基线期差异代谢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76-80页 |
3.2 针刺治疗后差异代谢物变化值与临床指标变化值相关分析 | 第80-87页 |
讨论 | 第87-98页 |
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87-89页 |
1.1 CSAP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 | 第87页 |
1.2 CSAP发病机制的西医认识 | 第87-88页 |
1.3 针刺治疗CSAP的机制研究现状 | 第88-89页 |
2.代谢组学技术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89-90页 |
3.代谢组学针刺机理研究中质量控制问题 | 第90-91页 |
3.1 针刺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控制 | 第90-91页 |
3.2 代谢组学技术的质量控制 | 第91页 |
4.CSAP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及其意义探讨 | 第91-95页 |
4.1 脂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代谢 | 第92-93页 |
4.2 氨基酸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代谢 | 第93-94页 |
4.3 糖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代谢 | 第94-95页 |
5.差异代谢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第95页 |
6.浅析本课题与国内其他团队相关研究的异同 | 第95-98页 |
结论 | 第9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件 | 第104-113页 |
附件1:文献综述 | 第104-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