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砷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地下水中砷的来源、形态及分布 | 第13-16页 |
·地下水中砷的来源 | 第13-14页 |
·地下水中砷的形态 | 第14-15页 |
·全球饮用水砷污染的分布 | 第15-16页 |
·砷与人体的健康 | 第16-19页 |
·砷的功效 | 第16-17页 |
·砷在人体内的代谢 | 第17-18页 |
·砷对人体的危害 | 第18-19页 |
·砷的去除方法 | 第19-25页 |
·沉淀法 | 第19-20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20-21页 |
·膜分离 | 第21-22页 |
·生物法 | 第22页 |
·氧化法 | 第22-23页 |
·吸附法 | 第23-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5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实验用水 | 第27页 |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实验方案 | 第28-29页 |
·实验测试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第3章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对As(Ⅲ)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30-57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的制备 | 第30-31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的表征 | 第31-35页 |
·表面形态 | 第31-32页 |
·表面性质及成分 | 第32-35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对As(Ⅲ)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5-42页 |
·吸附理论概述 | 第35-37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吸附As(Ⅲ)的动力学 | 第37-40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吸附As(Ⅲ)的吸附等温线 | 第40-42页 |
·不同因素对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吸附除As(Ⅲ)效果的影响 | 第42-46页 |
·负载铁量对As(Ⅲ)的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pH 的影响 | 第43-44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44-46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的再生 | 第46-49页 |
·不同再生剂对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再生效果的比较 | 第47页 |
·不同浓度的NaOH 对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再生动力学的比较 | 第47-48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再生后的重复使用情况 | 第48-49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除As(Ⅲ)的柱实验研究 | 第49-55页 |
·滤速对除As(Ⅲ)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水质硬度对除As(Ⅲ)效果的影响 | 第52页 |
·吸附柱的再生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锰氧化物改性滤料对As(Ⅲ)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7-71页 |
·锰氧化物改性滤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57-59页 |
·锰氧化物改性滤料的制备 | 第57页 |
·锰氧化物改性滤料的表征 | 第57-59页 |
·锰氧化物改性滤料对As(Ⅲ)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9-63页 |
·锰氧化物改性滤料吸附除As(Ⅲ)效果的初步测试 | 第59-60页 |
·锰氧化物改性活性炭滤料对As(Ⅲ)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60-63页 |
·锰氧化物改性活性炭滤料吸附 As(III)的吸附等温线 | 第63-64页 |
·不同因素对锰氧化物改性滤料吸附除As(Ⅲ)效果的影响 | 第64-69页 |
·pH 的影响 | 第64-65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65-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和锰氧化物改性滤料的除As(Ⅲ)效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71-75页 |
·两种改性滤料的改性机理及除砷机理的探讨 | 第71-72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的改性机理 | 第71页 |
·铁氧化物改性滤料的除砷机理 | 第71-72页 |
·锰氧化物改性滤料的的涂层形成机理 | 第72页 |
·两种改性滤料对As(Ⅲ)的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72-73页 |
·两种改性滤料的适用条件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