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盐穗木金属硫蛋白基因HcMT的克隆及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30页
    第一章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污染的修复第11-30页
        摘要第11页
        引言第11-12页
        1 环境修复的转基因植物第12-16页
        2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第16-20页
        3 植物的耐性机制第20-21页
        4 结论与发展前景第21-23页
        参考文献第23-30页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第30-79页
    第一章 盐穗木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第30-58页
        摘要第30页
        Abstract第30-31页
        引言第31-32页
        1 材料试剂和方法第32-43页
            1.1 试剂和酶第32页
            1.2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第32-33页
            1.3 实验引物第33页
            1.4 生化试剂配制第33-35页
                1.4.1 盐穗木总 RNA 的提取试剂第33页
                1.4.2 琼脂糖胶电泳所用溶液第33-34页
                1.4.3 LB 培养基第34页
                1.4.4 质粒提取试剂第34-35页
            1.5 试验方法第35-43页
                1.5.1 TRIzol 法提取盐穗木总 RNA第35-36页
                1.5.2 基因的克隆第36-40页
                1.5.3 HcMT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0-41页
                1.5.4 重金属胁迫下 HcMT 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1-43页
        2 结果第43-50页
            2.1 盐穗木 HcMT 基因的扩增及 pMD-18-T-HcMT 的构建第43-45页
            2.2 HcMT 的基本性质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47页
            2.3 盐穗木 HcMT 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7-50页
                2.3.1 半定量 RT-PCR 分析第47-48页
                2.3.2 实时定量 PCR 分析第48-50页
        3 讨论第50-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第二章 盐穗木HcMT基因亚细胞定位载体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拟南芥的转化第58-79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58-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70页
            1.1 材料第59-61页
                1.1.1 植物材料第59页
                1.1.2 质粒和菌株第59-60页
                1.1.3 主要试剂第60页
                1.1.4 培养基第60-61页
                1.1.5 实验引物第61页
            1.2 试验方法第61-70页
                1.2.1 亚细胞定位融合载体 pCAMBIA1302-HcMT-GFP 的构建第61-66页
                1.2.2 HcMT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6-67页
                1.2.3 根瘤农杆菌的转化第67-68页
                1.2.4 目的基因转化拟南芥第68-69页
                1.2.5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第69-70页
        2 结果第70-75页
            2.1 亚细胞定位融合载体 pCAMBIA1302-HcMT 的构建第70-72页
                2.1.1 重组质粒 pMD18-T-HcMT 的构建第70页
                2.1.2 重组质粒 pCAMBIA1302-HcMT 的构建第70-72页
            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拟南芥第72-75页
                2.2.1 pMD-18-T-HcMT 的构建第72页
                2.2.2 重组质粒 pCAMBIA1301.1-HcMT第72-75页
        3 讨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附录1 英文缩略语第81-82页
附录2 主要实验仪器第82-83页
个人简历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敏度、特质愤怒与两可图形知觉转换的关系
下一篇:下辽河平原第四纪微体古生物和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