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内外混凝土接缝连接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外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温下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方案 | 第20-35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试验目的 | 第20-21页 |
2.3 试验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1-29页 |
2.3.1 常见抗剪试件形式 | 第21-22页 |
2.3.2 常见混凝土界面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2.3.3 试件设计 | 第23-27页 |
2.3.4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3.5 试件制作过程 | 第27-29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29-34页 |
2.4.1 试验仪器 | 第29-32页 |
2.4.2 加载方案 | 第32页 |
2.4.3 升温曲线 | 第32-33页 |
2.4.4 试验具体步骤 | 第33页 |
2.4.5 试验观测内容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高温下界面未植筋试件抗剪性能试验 | 第35-54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未植筋混凝土界面粘结机理分析 | 第35-36页 |
3.3 试验现象 | 第36-39页 |
3.3.1 常温下界面未植筋试件试验现象 | 第36-37页 |
3.3.2 200 ℃下界面未植筋试件试验现象 | 第37页 |
3.3.3 400 ℃下界面未植筋试件试验现象 | 第37-38页 |
3.3.4 600 ℃下界面未植筋试件试验现象 | 第38-39页 |
3.4 试件界面破坏特征及分析 | 第39-43页 |
3.4.1 常温下试件界面破坏特征及分析 | 第39-40页 |
3.4.2 200 ℃下试件界面破坏特征及分析 | 第40-41页 |
3.4.3 400 ℃下试件界面破坏特征及分析 | 第41-42页 |
3.4.4 600 ℃下试件界面破坏特征及分析 | 第42-43页 |
3.5 试件荷载-滑移曲线 | 第43-46页 |
3.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3.6.1 试验结果汇总 | 第46-48页 |
3.6.2 温度影响 | 第48-50页 |
3.6.3 粗糙度影响 | 第50-51页 |
3.6.4 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影响 | 第51-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高温下界面植筋试件抗剪性能试验 | 第54-79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抗剪摩擦机理 | 第54-55页 |
4.3 试验现象以及试件破坏形式 | 第55-60页 |
4.3.1 常温下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 | 第55-56页 |
4.3.2 200 ℃下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 | 第56-58页 |
4.3.3 400 ℃下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 | 第58-59页 |
4.3.4 600 ℃下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 | 第59-60页 |
4.4 荷载-滑移曲线 | 第60-66页 |
4.4.1 试件荷载-滑移曲线 | 第60-65页 |
4.4.2 荷载-滑移曲线简化模型 | 第65-66页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4.5.1 温度影响 | 第67-69页 |
4.5.2 粗糙度影响 | 第69-70页 |
4.5.3 植筋率影响 | 第70-72页 |
4.5.4 混凝土强度等级影响 | 第72页 |
4.6 高温下先后浇混凝土界面抗剪强度计算 | 第72-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高温下界面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79-91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9-84页 |
5.2.1 有限元模型尺寸及单元类型 | 第79-80页 |
5.2.2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 | 第80页 |
5.2.3 本构关系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80-83页 |
5.2.4 先后浇混凝土界面之间的粘结 | 第83页 |
5.2.5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 | 第83-84页 |
5.3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84-89页 |
5.3.1 先后浇混凝土界面未植筋试件 | 第84-87页 |
5.3.2 先后浇混凝土界面植筋试件 | 第87-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