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某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调查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1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第10-11页 |
1.1.1 乳房炎发病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大 | 第10页 |
1.1.2 牛奶营养成分不全,价值降低 | 第10-11页 |
1.1.3 乳房炎牛奶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 第11页 |
1.2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 第11-14页 |
1.2.1 病原微生物 | 第11-12页 |
1.2.2 饲养管理因素 | 第12-13页 |
1.2.3 饲料营养因素 | 第13页 |
1.2.4 遗传因素 | 第13页 |
1.2.5 奶牛自身因素 | 第13-14页 |
1.3 乳房炎的分类及症状 | 第14-15页 |
1.3.1 临床型乳房炎 | 第14页 |
1.3.2 隐性乳房炎 | 第14-15页 |
1.4 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1 体细胞法 | 第15页 |
1.4.2 化学检查法 | 第15-16页 |
1.4.3 物理学方法 | 第16页 |
1.4.4 PCR 检测法 | 第16-17页 |
1.4.5 酶学检验法 | 第17页 |
1.4.6 其他检测方法 | 第17页 |
1.5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第17-21页 |
1.5.1 抗生素治疗 | 第17-18页 |
1.5.2 中草药治疗 | 第18-19页 |
1.5.3 中西药结合治疗 | 第19页 |
1.5.4 生物制剂治疗 | 第19页 |
1.5.5 细胞因子治疗 | 第19-20页 |
1.5.6 基因治疗法 | 第20-21页 |
试验研究 | 第21-35页 |
第二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21-27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调查用牛 | 第21页 |
2.1.2 试剂 | 第21页 |
2.1.3 器材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页 |
2.2.1 乳样的采取 | 第22页 |
2.2.2 乳样的 LMT 检测 | 第22页 |
2.3 结果 | 第22-25页 |
2.3.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 第22-23页 |
2.3.2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乳区之间的关系 | 第23页 |
2.3.3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胎次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2.3.4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2.4 讨论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27-35页 |
3.1 材料 | 第27-28页 |
3.1.1 试验用牛 | 第27页 |
3.1.2 乳样 | 第27页 |
3.1.3 试剂及器材 | 第27-28页 |
3.2 方法 | 第28-29页 |
3.2.1 乳样的采集与 LMT 检测 | 第28页 |
3.2.2 隐性乳房炎阳性乳样的采集 | 第28页 |
3.2.3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8页 |
3.2.4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鉴定 | 第28页 |
3.2.5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28-29页 |
3.3 结果 | 第29-33页 |
3.3.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第29-30页 |
3.3.2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3.3.3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第31-33页 |
3.4 讨论 | 第33-34页 |
3.5 小结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