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1.2.4 国内研究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8-20页 |
第2章 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 | 第20-28页 |
2.1 政府绿色采购理念的历史渊源 | 第20-22页 |
2.1.1 政府采购的历史沿革 | 第20页 |
2.1.2 政府绿色采购源于政府采购政策化阶段 | 第20-22页 |
2.2 政府绿色采购的正当性 | 第22-23页 |
2.2.1 环境外部性问题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绿色采购 | 第22-23页 |
2.2.2 环境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对等需要政府绿色采购 | 第23页 |
2.3 政府绿色采购的本质 | 第23-28页 |
2.3.1 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 | 第23-25页 |
2.3.2 政府绿色采购的根本属性 | 第25-28页 |
第3章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性质 | 第28-35页 |
3.1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第28-30页 |
3.1.1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内容 | 第28页 |
3.1.2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外延界定 | 第28-30页 |
3.2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经济法属性 | 第30-35页 |
3.2.1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社会本位性 | 第30-31页 |
3.2.2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公平性 | 第31-32页 |
3.2.3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时代性 | 第32-35页 |
第4章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现实基础与障碍 | 第35-42页 |
4.1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35-38页 |
4.1.1 我国现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概况 | 第35-36页 |
4.1.2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实施效果 | 第36-38页 |
4.2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4.2.1 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目标与其他政策目标具有冲突性 | 第38页 |
4.2.2 政府绿色采购主体范围较窄 | 第38-39页 |
4.2.3 政府绿色采购当事人权责不明确 | 第39-40页 |
4.2.4 政府绿色采购客体范围较窄 | 第40页 |
4.2.5 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不完善 | 第40-42页 |
第5章 发达国家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42-47页 |
5.1 美国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 | 第42-44页 |
5.1.1 美国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内容 | 第42-43页 |
5.1.2 美国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评析与借鉴 | 第43-44页 |
5.2 欧盟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 | 第44-47页 |
5.2.1 欧盟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内容 | 第44-45页 |
5.2.2 欧盟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评析与借鉴 | 第45-47页 |
第6章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7-58页 |
6.1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制化 | 第47-49页 |
6.1.1 政府绿色采购法制化的必要性 | 第47页 |
6.1.2 政府绿色采购法制化的可行性 | 第47-49页 |
6.1.3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立法例 | 第49页 |
6.2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49-58页 |
6.2.1 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原则 | 第49-51页 |
6.2.2 政府绿色采购主体 | 第51-53页 |
6.2.3 政府绿色采购当事人权责分配 | 第53-55页 |
6.2.4 政府绿色采购客体的法定范围 | 第55-56页 |
6.2.5 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 | 第56-58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58-60页 |
1.结语 | 第58-59页 |
2.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