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催化剂概述 | 第13-19页 |
1.2.1 银类光催化剂 | 第13-14页 |
1.2.2 磷酸银光催化剂的改性 | 第14-17页 |
1.2.3 磷酸银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17-19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实验试剂、表征仪器 | 第21-23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3 光催化实验 | 第21-22页 |
2.4 样品的表征分析手段 | 第22-23页 |
3 原位沉淀法制备纳米Ag_3PO_4光催化剂 | 第23-29页 |
3.1 实验步骤 | 第23页 |
3.2 光催化实验 | 第2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3-28页 |
3.3.1 硝酸银和磷酸二氢钠配比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23-25页 |
3.3.2 干燥温度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3 干燥时间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26-28页 |
3.4 总结 | 第28-29页 |
4.原位沉淀法制备Ag_3PO_4/TiO_2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9-41页 |
4.1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30-40页 |
4.2.1 形貌分析 | 第30-32页 |
4.2.2 物相分析 | 第32-33页 |
4.2.3 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33-34页 |
4.2.4 稳定性研究 | 第34-35页 |
4.2.5 元素化学状态分析 | 第35-36页 |
4.2.6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6-38页 |
4.2.7 光学性能分析 | 第38页 |
4.2.8 活性物种检测 | 第38-39页 |
4.2.9 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39-40页 |
4.3 总结 | 第40-41页 |
5.Ag_3PO_4/ZnO光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 | 第41-52页 |
5.1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42-51页 |
5.2.1 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5.2.2 形貌分析 | 第43-44页 |
5.2.3 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5.2.4 光学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5.2.5 元素化学价态分析 | 第47-48页 |
5.2.6 稳定性研究 | 第48-50页 |
5.2.7 活性物种检测 | 第50页 |
5.2.8 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50-51页 |
5.3 总结 | 第51-52页 |
6 水热法制备纳米Ag_3PO_4光催化剂 | 第52-59页 |
6.1 实验步骤 | 第52页 |
6.2 实验结果 | 第52-58页 |
6.2.1 原料配比的影响 | 第52-54页 |
6.2.2 水热温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6.2.3 水热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6-58页 |
6.3 实验结论 | 第58-59页 |
7.水热法制备Ag_3PO_4/TiO_2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9-68页 |
7.1 实验步骤 | 第59页 |
7.2 实验结果 | 第59-67页 |
7.2.1 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59-61页 |
7.2.2 形貌分析 | 第61-62页 |
7.2.3 结构分析 | 第62-63页 |
7.2.4 稳定性研究 | 第63页 |
7.2.5 元素化学状态分析 | 第63-64页 |
7.2.6 光学性能分析 | 第64-65页 |
7.2.7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5-66页 |
7.2.8 活性物种检测 | 第66页 |
7.2.9 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66-67页 |
7.3 总结 | 第67-68页 |
8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