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 第2章 “凶器”的界定 | 第13-21页 |
| 2.1 “凶器”的概念 | 第13-17页 |
| 2.1.1 “凶器”的含义之争 | 第13-15页 |
| 2.1.2 “凶器”含义之我见 | 第15-17页 |
| 2.2 “凶器”的认定 | 第17-21页 |
| 2.2.1 自然物品 | 第18页 |
| 2.2.2 人工物品 | 第18-21页 |
| 第3章 “携带”的界定 | 第21-30页 |
| 3.1 “携带”的概念 | 第21-24页 |
| 3.1.1 “携带”的含义之争 | 第21-22页 |
| 3.1.2 “携带”含义之我见 | 第22-24页 |
| 3.2 “携带”的认定 | 第24-30页 |
| 3.2.1 从客观上认定“携带” | 第24-27页 |
| 3.2.2 从主体上认定“携带” | 第27-28页 |
| 3.2.3 从主观上认定“携带” | 第28-30页 |
| 第4章 “携带凶器盗窃”的界定 | 第30-38页 |
| 4.1 “携带凶器盗窃”的概念 | 第30-32页 |
| 4.1.1 “携带凶器盗窃”的含义之争 | 第31页 |
| 4.1.2 “携带凶器盗窃”含义之我见 | 第31-32页 |
| 4.2 “携带凶器盗窃”的认定 | 第32-38页 |
| 4.2.1 “携带凶器盗窃”入罪的标准 | 第32-35页 |
| 4.2.2 “携带凶器盗窃”与“携带凶器抢夺”的界限 | 第35-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