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4页 |
1.5.2 预期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弗洛姆自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15-24页 |
2.1 个人生平背景 | 第15-16页 |
2.1.1 家庭环境影响 | 第15页 |
2.1.2 年少时的经历 | 第15页 |
2.1.3 宗教信仰影响 | 第15-16页 |
2.2 时代背景 | 第16-18页 |
2.2.1 战争频发 | 第16-17页 |
2.2.2 经济危机 | 第17页 |
2.2.3 法西斯兴起 | 第17-18页 |
2.3 理论来源 | 第18-24页 |
2.3.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弗洛姆思想的影响 | 第18-20页 |
2.3.2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异化理论对弗洛姆的影响 | 第20-22页 |
2.3.3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综合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内容 | 第24-39页 |
3.1 自由思想的内涵以及自由的双重性 | 第24-29页 |
3.1.1 弗洛姆所理解的自由 | 第24-25页 |
3.1.2 个体化 | 第25页 |
3.1.3 自由的双重性 | 第25-29页 |
3.2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 第29-35页 |
3.2.1 权威主义 | 第30-32页 |
3.2.2 破坏欲 | 第32-34页 |
3.2.3 机械趋同 | 第34-35页 |
3.3 自由的出路 | 第35-39页 |
3.3.1 自发的爱 | 第36-37页 |
3.3.2 创造性的劳动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对弗洛姆自由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 第39-44页 |
4.1 弗洛姆自由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39-41页 |
4.1.1 提出心理因素是重大突破 | 第39页 |
4.1.2 拓宽了对自由问题的理解 | 第39页 |
4.1.3 创新了问题分析的方法 | 第39-41页 |
4.2 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局限性 | 第41-44页 |
4.2.1 夸大了心理感觉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4.2.2 对理想社会的描绘虚无缥缈 | 第42页 |
4.2.3 解决路径缺乏彻底性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