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病毒性肝炎论文

大黄廑虫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3-15页
1 资料与方法第15-21页
    1.1 临床病例资料来源第15页
    1.2 诊断标准第15-17页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5-16页
            1.2.1.1 临床表现(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第15页
            1.2.1.2 实验室检查第15-16页
            1.2.1.3 影像学检查第16页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第16-17页
        1.2.3 中医证候量化分级标准.第17页
    1.3 病例选择标准第17-18页
        1.3.1 纳入标准第17页
        1.3.2 排除标准第17-18页
        1.3.3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第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21页
        1.4.1 随机分组第18页
        1.4.2 治疗方法第18页
        1.4.3 观察指标第18-19页
            1.4.3.1 临床症状及体征第18-19页
            1.4.3.2 肝功能检测第19页
            1.4.3.3 血小板计数、APRI指数第19页
            1.4.3.4 肝脏弹性测定第19页
            1.4.3.5 腹部B超检查第19页
            1.4.3.6 安全性指标第19页
        1.4.4 检测方法第19-20页
        1.4.5 疗效判定标准第20-21页
            1.4.5.1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第20页
            1.4.5.2 总体疗效判断第20-21页
        1.4.6 统计分析方法第21页
2 研究结果第21-32页
    2.1 一般情况第21-22页
    2.2 总体疗效比较第22-23页
    2.3 肝脏硬度数值比较第23-24页
    2.4 肝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比较第24-26页
    2.5 血小板计数、APRI指数比较第26-27页
    2.6 肝功能比较第27-29页
    2.7 症状积分比较第29-30页
    2.8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30-32页
    2.9 安全性观察第32页
3 讨论第32-54页
    3.1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第32-37页
        3.1.1 病因及流行病学第32-33页
        3.1.2 发病机制第33页
        3.1.3 疾病的诊断第33-34页
        3.1.4 西医治疗第34-37页
            3.1.4.1 抗病毒治疗第35-37页
            3.1.4.2 抗肝纤维化治疗第37页
    3.2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第37-52页
        3.2.1 病名及病因病机第37-39页
        3.2.2 中医辨证分型第39-40页
        3.2.3 中医药治疗第40-44页
            3.2.3.1 中药提取物第40-41页
            3.2.3.2 中医有效方与经验方第41-42页
            3.2.3.3 中药复方治疗第42-44页
        3.2.4 大黄?虫丸中医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第44-52页
            3.2.4.1 中医组方特点第44-45页
            3.2.4.2 现代药理研究第45-52页
    3.3 研究结果分析第52-54页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5页
缩略词表第65-67页
附录第67-69页
综述第69-83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LSM及GP值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