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縮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6页 |
一、人舌鳞癌瘤周及瘤内淋巴管密度的观察研究 | 第16-23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6-19页 |
1.1.1 对象 | 第16页 |
1.1.2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1.1.2.1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16页 |
1.1.2.2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1.1.3 实验步骤 | 第17-18页 |
1.1.3.1 切片前准备 | 第17页 |
1.1.3.2 石蜡切片 | 第17页 |
1.1.3.3 脱蜡复水 | 第17-18页 |
1.1.3.4 阻断 | 第18页 |
1.1.3.5 抗原热修复 | 第18页 |
1.1.3.6 抗原抗体反应 | 第18页 |
1.1.3.7 显色 | 第18页 |
1.1.3.8 HE染色 | 第18页 |
1.1.4 | 第18-19页 |
1.1.4.1 淋巴管的观察 | 第18-19页 |
1.1.4.1.1 CEACAM1结果判断标准 | 第18-19页 |
1.1.4.1.2 淋巴管的计数 | 第19页 |
1.1.4.2 统计学处理 | 第19页 |
1.2 结果 | 第19-20页 |
1.2.1 HE染色的观察 | 第19-20页 |
1.2.2 CEACAM1标记的淋巴管结果 | 第20页 |
1.3 讨论 | 第20-22页 |
1.4 小结 | 第22-23页 |
二、裸鼠舌鳞癌模型的建立及瘤周及瘤内淋巴管密度的观察研究 | 第23-33页 |
2.1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23页 |
2.1.1.1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1.1.2 细胞来源 | 第23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2.1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1.2.2 试剂 | 第23-24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1.3.1 细胞复苏与培养 | 第24页 |
2.1.3.2 正位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1.3.3 模型的观察和处理 | 第25页 |
2.1.3.4 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 | 第25-26页 |
2.1.3.5 淋巴管的判断 | 第26页 |
2.1.3.6 淋巴管的计数 | 第26页 |
2.1.3.7 统计学处理 | 第26-27页 |
2.2 结果 | 第27-30页 |
2.2.1 舌癌细胞的组织学特性 | 第27页 |
2.2.2 肿物的生长特点 | 第27-29页 |
2.2.3 舌鳞癌HE染色观察 | 第29页 |
2.2.4 舌鳞癌免疫组织化学淋巴管的观察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39页 |
综述 | 第39-4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