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基本案情 | 第12-15页 |
2.1 案情概况 | 第12页 |
2.2 法院判决 | 第12-13页 |
2.2.1 一审判决 | 第12-13页 |
2.2.2 二审判决 | 第13页 |
2.3 争议焦点 | 第13-15页 |
2.3.1 工伤保险待遇请求权能否支持 | 第13页 |
2.3.2 工伤保险给付项目如何计算 | 第13-15页 |
第3章 争议焦点评析 | 第15-23页 |
3.1 工伤保险待遇与侵权损害赔偿可否兼得 | 第15-22页 |
3.1.1 工伤保险与侵权责任的比较分析 | 第15-16页 |
3.1.1.1 工伤保险与侵权责任概述 | 第15-16页 |
3.1.1.2 工伤保险与侵权责任之异同 | 第16页 |
3.1.2 请求权存在部分竞合 | 第16-17页 |
3.1.3 竞合关系的本质考察 | 第17-18页 |
3.1.4 处理模式的思辨 | 第18-22页 |
3.1.4.1 我国的立法态度 | 第18-19页 |
3.1.4.2 处理模式的评析 | 第19-21页 |
3.1.4.3 工伤保险待遇与侵权损害赔偿不能兼得 | 第21-22页 |
3.2 给付项目的计算 | 第22-23页 |
3.2.1 应驳回的给付项目 | 第22页 |
3.2.2 应支持的给付项目 | 第22-23页 |
第4章 本案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 第23-26页 |
4.1 发挥多元化救济体系的效用 | 第23-24页 |
4.2 多元化救济体系的运用原则 | 第24-26页 |
结论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