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研究关键点 | 第16-17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9-27页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1.5.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25-27页 |
2 铜川城市发展的困境及转型的条件 | 第27-39页 |
2.1 铜川城市的基础条件 | 第27-32页 |
2.1.1 铜川城市历史地理基础及沿革 | 第27-29页 |
2.1.2 研究主体范围 | 第29页 |
2.1.3 铜川发展的基本条件 | 第29-32页 |
2.2 铜川城市发展的困境 | 第32-37页 |
2.2.1 区域困境 | 第32页 |
2.2.2 产业及建设困境 | 第32-36页 |
2.2.3 环境困境 | 第36-37页 |
2.3 铜川城市职能转型诉求 | 第37-38页 |
2.3.1. 城市职能目标 | 第37-38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目标 | 第38页 |
2.3.3. 城市环境目标 | 第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3 铜川城市发展过程分析 | 第39-49页 |
3.1 “矿业时期”铜川城市发展过程(1949—1992) | 第39-43页 |
3.1.1 因矿建城——铜川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期(1949—1958) | 第39-40页 |
3.1.2 矿建兴城——铜川资源型城市的成长期(1958—1979) | 第40-42页 |
3.1.3 改革开放——铜川资源型城市的成熟期(1979—1992) | 第42-43页 |
3.2 “后矿业时期”铜川城市发展过程(1992 至今) | 第43-44页 |
3.2.1 新区建设——城市空间拓展期(1992—2000) | 第43页 |
3.2.2 区划调整——资源型城市的过渡期(2000—2007) | 第43页 |
3.2.3 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期(2008 至今) | 第43-44页 |
3.3 铜川城市发展特征 | 第44-49页 |
4 铜川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 第49-79页 |
4.1 “矿业时期”城市空间发展阶段特征 | 第49-60页 |
4.1.1 老城区与矿区的空间关系 | 第50-51页 |
4.1.2 “矿业时期”居住空间布局特点 | 第51-53页 |
4.1.3 “矿业时期”产业空间布局特点 | 第53-54页 |
4.1.4 “矿业时期”公共空间布局特点 | 第54-55页 |
4.1.5 小结——矿业时期城市空间发展特点 | 第55-60页 |
4.2 “后矿业发展时期”城市空间转型趋势 | 第60-75页 |
4.2.1 以城市新区建设为主的城市空间转型方式 | 第60-61页 |
4.2.2 “后矿业发展时期”居住空间布局特点 | 第61-64页 |
4.2.3 “后矿业发展时期”产业空间布局特点 | 第64-69页 |
4.2.4 “后矿业发展时期”公共空间布局特点 | 第69-75页 |
4.3 铜川城市空间转型特征分析 | 第75-79页 |
4.3.1 铜川城市转型的时间特征 | 第75页 |
4.3.2 铜川城市转型的空间特征 | 第75-79页 |
5 铜川城市空间转型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第79-89页 |
5.1 城市空间转型动力机制研究 | 第79-81页 |
5.2 铜川城市空间转型发展主导因素 | 第81-83页 |
5.2.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81-82页 |
5.2.2 矿产资源枯竭 | 第82页 |
5.2.3 市场需求变化 | 第82-83页 |
5.2.4 产业优势丧失 | 第83页 |
5.3 铜川城市空间转型发展动力因素 | 第83-86页 |
5.3.1 区域交通便利 | 第83-84页 |
5.3.2 生产工艺进步 | 第84页 |
5.3.3 制度政策扶持 | 第84-86页 |
5.4 小结 | 第86-89页 |
6 铜川市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 第89-99页 |
6.1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 第89-92页 |
6.1.1 调整传统产业比重 | 第89-91页 |
6.1.2 产学研相结合 | 第91页 |
6.1.3 转变管理模式 | 第91-92页 |
6.2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 第92-96页 |
6.2.1 北市区空间优化策略 | 第92-93页 |
6.2.2 南市区空间优化策略 | 第93-95页 |
6.2.3 工业带空间发展策略 | 第95-96页 |
6.3 小结 | 第96-99页 |
7 结语 | 第99-101页 |
7.1 结论 | 第99-100页 |
7.1.1 城市发展进程与资源开采周期相关联 | 第99页 |
7.1.2 工业发展导向下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 | 第99页 |
7.1.3 产业优化下的城市空间转型发展路径 | 第99-100页 |
7.2 讨论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图录 | 第107-109页 |
表录 | 第109-111页 |
附表 | 第111-120页 |
附图 | 第120-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