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论文

弹簧隔振基础中速磨煤机地震易损性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引言第10-14页
        1.1.1 火力发电厂弹簧隔振基础中速磨煤机简介第11-14页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和现状第14-16页
        1.2.1 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背景第14页
        1.2.2 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4-16页
    1.3 增量动力分析法的发展和现状第16-18页
        1.3.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概述第16-17页
        1.3.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关系第18页
    1.4 地震易损性分析第18-21页
        1.4.1 国外易损性研究现状第19页
        1.4.2 国内易损性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3 地震易损性方法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1-24页
        1.5.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5.2 研究内容第22-24页
2 磨煤机ANSYS模型的建立及地震时程反应分析第24-42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中速磨煤机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4-28页
        2.2.1 材料的本构关系第24-26页
        2.2.2 弹簧(阻尼)隔振器的选取及布置第26-27页
        2.2.4 弹簧隔振基础中速磨煤机空间有限元模型第27-28页
        2.2.5 非隔振基础中速磨煤机空间有限元模型第28页
    2.3 中速磨煤机动力特性分析第28-30页
    2.4 中速磨煤机地震响应分析第30-39页
        2.4.1 中速磨煤机耦合系统的提取点布置第32-33页
        2.4.2 加速度计算结果分析第33-37页
        2.4.3 位移计算结果分析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2页
3 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法第42-56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第42-43页
    3.3 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第43-48页
        3.3.1 地震记录的选取第43-45页
        3.3.2 地震强度因子与结构性能参数的选择第45-46页
        3.3.3 计算法则第46页
        3.3.4 隔振结构灾害等级的定义第46-47页
        3.3.5 破坏状态的定义第47-48页
        3.3.6 曲线插值第48页
    3.4 单个IDA曲线绘制过程第48-52页
        3.4.1 以基础的相对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第49-51页
        3.4.2 以设备系统相对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第51-52页
    3.5 多条记录的弹簧隔振基础中速磨煤机的IDA曲线第52-55页
        3.5.1 基于概率的IDA曲线第52-54页
        3.5.2 各性态点的确定第54-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弹簧隔振基础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56-66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及理论推导第56-59页
        4.2.1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第56-57页
        4.2.2 地震易损性理论推导第57-59页
    4.3 弹簧隔振基础速磨煤机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59-65页
        4.3.1 地震概率需求模型第59-61页
        4.3.2 地震易损性曲线绘制第61-64页
        4.3.3 结果分析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5.1 本文工作总结第66页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第66-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间包永久衬用铝矾土—红柱石质低水泥自流料的研制
下一篇:生化调控因子对施氏假单胞菌N2开环裂解苯酚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