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6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 铝系混凝剂的发展 | 第16-17页 |
2.1.1 氯化铝 | 第16页 |
2.1.2 硫酸铝 | 第16页 |
2.1.3 聚合氯化铝 | 第16-17页 |
2.2 甲酸铝混凝剂的应用现状 | 第17页 |
2.3 当前铝系混凝剂的表征手段 | 第17-19页 |
2.4 污水处理工艺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实验的材料和方法 | 第22-3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3.1.1 实验药剂 | 第22页 |
3.1.2 实验水样 | 第22-23页 |
3.1.3 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 | 第23页 |
3.2 甲酸铝混凝剂合成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3.3 甲酸铝混凝剂的表征 | 第24-25页 |
3.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ICP) | 第24页 |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4页 |
3.3.3 X射线能谱分析(XPS) | 第24页 |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24-25页 |
3.3.5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 | 第25页 |
3.3.6 ~1H、~(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NMR) | 第25页 |
3.3.7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第25页 |
3.3.8 质谱测试分析(MS) | 第25页 |
3.4 烧杯实验 | 第25-26页 |
3.5 水质指标的测定 | 第26-29页 |
3.5.1 染料废水脱色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3.5.2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27页 |
3.5.3 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27-28页 |
3.5.4 硫酸苯酚法测定葡聚糖含量 | 第28-29页 |
3.6 絮体分析 | 第29-30页 |
3.6.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29页 |
3.6.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章 HCOOH/Al对甲酸铝混凝剂混凝性能的影响 | 第30-42页 |
4.1 HCOOH/Al对甲酸铝混凝剂在合成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4.2 HCOOH/Al对甲酸铝混凝剂形貌的影响 | 第31-33页 |
4.3 HCOOH/Al对甲酸铝混凝剂分子结构的影响 | 第33-37页 |
4.4 HCOOH/Al对甲酸铝混凝剂水解产物的影响 | 第37-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甲酸铝中HCOOH/Al对BSA-葡聚糖模拟水样的处理效果影响研究 | 第42-50页 |
5.1 甲酸铝中HCOOH/Al对蛋白质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5.2 甲酸铝中HCOOH/Al对葡聚糖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 优选甲酸铝混凝剂最佳HCOOH/Al | 第45页 |
5.4 铝系混凝剂对蛋白质多糖模拟废水混凝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45-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优选甲酸铝与聚脒复配混凝处理活性蓝染料废水的效果研究 | 第50-58页 |
6.1 聚脒与铝系混凝剂复配响应曲面实验 | 第50-54页 |
6.2 单因素影响分析活性蓝混凝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6.3 活性蓝混凝实验絮体SEM和FT-IR分析 | 第55-5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