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8-13页 |
1.1.1 MOFs材料概述 | 第8页 |
1.1.2 MOFs材料功能化的应用 | 第8-10页 |
1.1.3 MOFs材料在液相吸附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1.4 MOFs材料在重金属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2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 第13-15页 |
1.2.1 铀污染概述 | 第13-14页 |
1.2.2 铬污染概述 | 第14-15页 |
1.3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进展 | 第15-18页 |
1.3.1 沉淀絮凝法 | 第15-16页 |
1.3.2 膜分离法 | 第16页 |
1.3.3 生物降解法 | 第16-17页 |
1.3.4 氧化还原法 | 第17页 |
1.3.5 吸附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2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创新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MOF~+方法的探索和建立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2.3 Zn-MOF-74 晶体材料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4 溶液的配置 | 第25页 |
2.2.5 铁离子浓度跟踪实验 | 第25-27页 |
2.2.6 Zn-MOF-74 促进硫酸亚铁氧化性能的探究 | 第27-28页 |
2.2.7 材料的表征 | 第28-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MOF~+方法还原吸附铀(Ⅵ)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4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3.2.3 材料的合成 | 第34页 |
3.2.4 溶液的配置 | 第34-35页 |
3.2.5 绘制铀标准曲线 | 第35-36页 |
3.2.6 MOF~+方法还原吸附铀(Ⅵ) | 第36-38页 |
3.2.7 材料的表征 | 第38-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MOF~+方法还原吸附铬(Ⅵ) | 第42-64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4.2.3 材料的合成 | 第43-44页 |
4.2.4 铬的标准曲线 | 第44-45页 |
4.3 MOF~+方法还原沉淀铬(Ⅵ) | 第45-46页 |
4.4 Zn-MOF-74 协同硫酸亚铁还原沉淀铬(Ⅵ)的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4.4.1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6-48页 |
4.4.2 等温吸附模型分析 | 第48-51页 |
4.4.3 多次投料分析 | 第51-52页 |
4.4.4 材料的表征 | 第52-54页 |
4.5 UTSA-74 协同硫酸亚铁还原沉淀铬(Ⅵ)的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4.5.1 UTSA-74 的单晶结构 | 第54页 |
4.5.2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4-57页 |
4.5.3 等温吸附模型分析 | 第57-59页 |
4.5.4 多次投料实验 | 第59页 |
4.5.5 材料的表征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