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生态功能区 | 第19页 |
2.1.2 生态绩效 | 第19页 |
2.1.3 自然资源 | 第19页 |
2.1.4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 第19-20页 |
2.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 | 第20-22页 |
2.2.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本假设 | 第21-22页 |
2.3 生态绩效评价的本质和功能 | 第22-24页 |
2.3.1 生态绩效评价的本质 | 第22页 |
2.3.2 生态绩效评价的功能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视角下评价生态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24-31页 |
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要素确认和计量 | 第24-29页 |
3.1.1 自然资源资产 | 第24-28页 |
3.1.2 自然资源负债 | 第28页 |
3.1.3 自然资源净资产 | 第28-29页 |
3.2 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生态绩效评价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陕南生态功能区生态绩效评价实证 | 第31-43页 |
4.1 陕南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概述 | 第31-32页 |
4.1.1 区域概况 | 第31页 |
4.1.2 生态功能定位 | 第31页 |
4.1.3 主要生态问题 | 第31-32页 |
4.1.4 生态保护和建设现状 | 第32页 |
4.2 数据收集 | 第32页 |
4.3 陕南20个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要素核算 | 第32-39页 |
4.3.1 陕南20个县自然资源资产汇总核算表 | 第32-38页 |
4.3.2 陕南20个县自然资源负债汇总核算表 | 第38-39页 |
4.3.3 陕南20个县自然资源净资产汇总核算表 | 第39页 |
4.4 生态绩效评价 | 第39-41页 |
4.4.1 自然资源权益乘数的提出 | 第39-40页 |
4.4.2 自然资源权益乘数与生态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4.4.3 陕南20个县生态绩效对比分析 | 第41页 |
4.5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3-47页 |
5.1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43-45页 |
5.1.1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5.1.2 研究不足 | 第44-45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5.2.1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 | 第45页 |
5.2.2 设计一套标准的区域化自然资源核算体系 | 第45-46页 |
5.2.3 建立“互联网+”模式下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监督机制 | 第46页 |
5.2.4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核算自然资源资产价值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