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双巷布置工作面重复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巷道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4 巷道围岩破坏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5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6 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2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2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应力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 第28-62页 |
2.1 重复采动巷道概况 | 第28-31页 |
2.1.1 布尔台矿留巷位置关系 | 第28-30页 |
2.1.2 布尔台矿留巷围岩赋存特征 | 第30-31页 |
2.2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现场监测 | 第31-34页 |
2.3 重复采动巷道数值模型建立研究 | 第34-43页 |
2.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2.3.2 采空区充填及效果验证 | 第36-39页 |
2.3.3 一次采动围岩支承压力演化规律 | 第39-43页 |
2.4 一次采动留巷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 | 第43-54页 |
2.4.1 一次采动工作面侧方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43-47页 |
2.4.2 一次采动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第47-51页 |
2.4.3 一次采动围岩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 | 第51-54页 |
2.5 二次采动留巷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 | 第54-61页 |
2.5.1 二次采动围岩支承压力演化规律 | 第54-56页 |
2.5.2 二次采动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第56-60页 |
2.5.3 二次采动围岩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2.6 本章结论 | 第61-62页 |
3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研究 | 第62-90页 |
3.1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内部破坏围岩结构探视 | 第62-67页 |
3.2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阶段特征分析 | 第67-76页 |
3.2.1 留巷受一次采动影响各阶段围岩塑性区形态特征 | 第68-73页 |
3.2.2 留巷受二次采动影响各阶段围岩塑性区形态特征 | 第73-76页 |
3.3 煤柱尺寸对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阶段特征分析 | 第76-87页 |
3.3.1 10m煤柱留巷各阶段围岩塑性区形态特征 | 第76-82页 |
3.3.2 30m煤柱留巷各阶段围岩塑性区形态特征 | 第82-87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87-90页 |
4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机理及破坏深度主控因素显著性研究 | 第90-120页 |
4.1 巷道围岩塑性破坏理论分析 | 第90-103页 |
4.1.1 巷道围岩塑性破坏形态分析 | 第90-92页 |
4.1.2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态特征 | 第92-96页 |
4.1.3 采动应力场主应力与塑性破坏范围分析 | 第96-98页 |
4.1.4 巷道围岩塑性区的方向性分析 | 第98-101页 |
4.1.5 煤柱尺寸对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4.2 神东矿区重复采动巷道塑性破坏深度主控因素显著性分析 | 第103-119页 |
4.2.1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深度影响因素 | 第103-105页 |
4.2.2 重复采动巷道塑性破坏深度主控因素及试验方案确定 | 第105-108页 |
4.2.3 正交试验及显著性分析 | 第108-115页 |
4.2.4 重复采动巷道塑性破坏模型建立 | 第115-119页 |
4.3 本章结论 | 第119-120页 |
5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控制及现场工程试验 | 第120-134页 |
5.1 重复采动巷道支护技术参数 | 第120-121页 |
5.2 支护阻力对重复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5.3 神东矿区重复采动巷道围岩支护对策分析 | 第124-127页 |
5.4 重复采动巷道围岩控制方法 | 第127-133页 |
5.4.1 重复采动巷道支护失效形式及支护技术分析 | 第127-129页 |
5.4.2 重复采动巷道补强支护效果效果分析 | 第129-133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133-13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6.3 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