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层软岩遇水软化的微细观机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对软化机理的认识 | 第11-12页 |
1.2.2 水对软化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结构对软化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红层软岩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17-22页 |
2.1 红层软岩的物质组成 | 第17-19页 |
2.1.1 红层软岩的成分 | 第17-18页 |
2.1.2 红层软岩的粒度成分 | 第18-19页 |
2.2 红层软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水理性质 | 第19-22页 |
2.2.1 红层软岩的物理性质 | 第19页 |
2.2.2 红层软岩的力学性质 | 第19-20页 |
2.2.3 红层软岩的水理性质 | 第20-22页 |
第3章 红层软岩的多层次结构特征 | 第22-29页 |
3.1 红层软岩岩体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3.1.1 整体块状结构特征 | 第22页 |
3.1.2 层状岩体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3.1.3 层状碎裂结构特征 | 第23页 |
3.2 红层软岩岩石结构特征 | 第23-24页 |
3.3 红层软岩的微观结构 | 第24-27页 |
3.3.1 粘土矿物的分类 | 第24-25页 |
3.3.2 粘土矿物的化学组成 | 第25-27页 |
3.4 红层软岩不同尺度结构特征对比 | 第27-29页 |
第4章 红层软岩遇水软化试验 | 第29-34页 |
4.1 红层软岩遇水崩解试验 | 第29-30页 |
4.2 红层软岩浸水强度衰减试验 | 第30-31页 |
4.3 红层软岩成分流失试验 | 第31-32页 |
4.4 红层软岩结构连接破坏试验 | 第32-34页 |
4.4.1 红层软岩脱钙试验 | 第32-33页 |
4.4.2 层软岩SEM试验 | 第33-34页 |
第5章 水对结构的破坏作用 | 第34-41页 |
5.1 水对岩体结构的破坏作用 | 第34-36页 |
5.1.1 水力流动作用 | 第34页 |
5.1.2 静水压力与动水压力作用 | 第34-35页 |
5.1.3 扬压力作用 | 第35-36页 |
5.2 水对岩石结构的破坏作用 | 第36-37页 |
5.3 水对微观结构的破坏作用 | 第37-41页 |
5.3.1 膨胀作用 | 第37-39页 |
5.3.2 溶解、溶蚀作用 | 第39-40页 |
5.3.3 离子交换作用 | 第40-41页 |
第6章 水对红层软岩结构连接破坏的数值模拟 | 第41-48页 |
6.1 颗粒流程序方法的计算理论 | 第41-44页 |
6.1.1 颗粒流程序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41页 |
6.1.2 颗粒流接触模型 | 第41页 |
6.1.3 颗粒的生成 | 第41-42页 |
6.1.4 墙体刚度的选择 | 第42页 |
6.1.5 伺服控制机制 | 第42-44页 |
6.2 参数的选取 | 第44页 |
6.3 红层砂岩结构连接的数值模拟试验 | 第44-48页 |
6.3.1 红层砂岩数值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6.3.2 结构连接的数值模拟试验 | 第45-48页 |
第7章 红层软岩软化的微细观机理探讨 | 第48-56页 |
7.1 软化的含义 | 第48页 |
7.2 软化的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7.2.1 外界环境因素 | 第48页 |
7.2.2 软岩的物质成分 | 第48-49页 |
7.2.3 结构类型与结构连接 | 第49页 |
7.2.4 岩石的孔隙、裂隙发育程度 | 第49-50页 |
7.3 软化发生微观机制 | 第50页 |
7.4 软化评价 | 第50-52页 |
7.5 软岩边坡遇水软化过程分析 | 第52-56页 |
7.5.1 水在岩体中的运移过程 | 第52页 |
7.5.2 水-岩物理化学作用过程 | 第52-53页 |
7.5.3 水力流动对边坡岩体的破坏过程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