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垃圾发电概述 | 第8-9页 |
1.1.2 垃圾发电技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垃圾发电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垃圾发电进展 | 第11页 |
1.3 我国现有生活垃圾处理电站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 | 第11-12页 |
1.3.1 相关的法律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规范 | 第1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企业及其环境概况 | 第14-34页 |
2.1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电站环境现状 | 第14-23页 |
2.1.1 生活垃圾电站所在地自然环境概况 | 第14-16页 |
2.1.2 社会经济环境概述 | 第16页 |
2.1.3 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 第16-17页 |
2.1.4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第17-23页 |
2.2 企业概况 | 第23页 |
2.2.1 现有工程 | 第23页 |
2.2.2 企业实际的运行规模 | 第23页 |
2.3 一、二期工程现状调查分析 | 第23-32页 |
2.3.1 一期工程概况 | 第23-27页 |
2.3.2 二期工程概况 | 第27-32页 |
2.4 已有工程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 第32页 |
2.5 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污染防治措施 | 第32-34页 |
2.5.1 存在的环境问题 | 第32-33页 |
2.5.2 污染防治措施 | 第33-34页 |
第3章 生活垃圾处理电站拟建工程分析 | 第34-52页 |
3.1 生活垃圾处理电站拟建工程概述 | 第34-38页 |
3.1.1 建设项目基本概况 | 第34-36页 |
3.1.2 垃圾的主要来源 | 第36页 |
3.1.3 垃圾物理组成分析 | 第36页 |
3.1.4 垃圾的元素分析 | 第36页 |
3.1.5 助燃煤成分分析及燃煤量 | 第36-37页 |
3.1.6 垃圾的运输方式及路线 | 第37页 |
3.1.7 主要物料的运输方式及储存 | 第37-38页 |
3.2 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的主要工艺流程 | 第38-41页 |
3.2.1 主要设备 | 第38-41页 |
3.2.2 生活垃圾处理 | 第41页 |
3.3 主要工艺系统 | 第41-44页 |
3.3.1 垃圾接收、贮存及上料系统 | 第41-42页 |
3.3.2 烟气净化系统 | 第42页 |
3.3.3 给排水系统 | 第42-44页 |
3.4 主要产污环节及工程排污分析 | 第44-52页 |
3.4.1 工程中主要产污环节 | 第44-45页 |
3.4.2 工程排污分析 | 第45-52页 |
第4章 污染控制与措施 | 第52-69页 |
4.1 垃圾、炉渣及熟石灰运输过程污染防控 | 第52-54页 |
4.1.1 垃圾收集、运输、贮存以及前处理污染防治措施 | 第52-53页 |
4.1.2 熟石灰运输过程污染防治与控制措施 | 第53-54页 |
4.2 废气污染治理措施 | 第54-62页 |
4.2.1 废气污染治理措施论证 | 第54-61页 |
4.2.2 烟气实时监测措施 | 第61页 |
4.2.3 恶臭废气控制措施 | 第61-62页 |
4.3 废水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 第62-64页 |
4.3.1 垃圾渗滤液 | 第62-63页 |
4.3.2 生产废水处理与利用 | 第63页 |
4.3.3 工程节水措施分析 | 第63-64页 |
4.4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 第64页 |
4.5 固废污染治理措施 | 第64-68页 |
4.5.1 炉渣处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 第65-66页 |
4.5.2 飞灰处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 第66-68页 |
4.6 噪声污染治理措施 | 第68页 |
4.7 卫生防疫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 第68-69页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1.1 改扩建工程分析结论及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 | 第69页 |
5.1.2 污染防治措施 | 第69-70页 |
5.2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