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1.2.2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 1.2.3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 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4.1 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5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评价 | 第20-36页 |
| 2.1 贫困研究理论 | 第20-25页 |
| 2.1.1 贫困的内涵 | 第20-22页 |
| 2.1.2 贫困成因 | 第22-25页 |
| 2.1.3 文献评价 | 第25页 |
| 2.2 社会资本研究理论 | 第25-30页 |
| 2.2.1 社会资本概念 | 第25-27页 |
| 2.2.2 社会资本分类 | 第27-28页 |
| 2.2.3 社会资本测度 | 第28-29页 |
| 2.2.4 文献评价 | 第29-30页 |
| 2.3 社会资本与贫困 | 第30-33页 |
| 2.3.1 社会资本对贫困影响 | 第30-32页 |
| 2.3.2 社会资本影响农户资源获取机制——社会交换理论 | 第32-33页 |
| 2.3.3 文献评价 | 第33页 |
| 2.4 相关概念定义 | 第33-34页 |
| 2.5 社会资本对农户贫困影响机制 | 第34页 |
| 2.6 研究假设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秦巴山区农户社会资本测度 | 第36-49页 |
| 3.1 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 第36-37页 |
| 3.1.1 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36页 |
| 3.1.2 样本农户特征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 3.2 农户社会资本测度 | 第37-45页 |
| 3.2.1 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体系 | 第37-39页 |
| 3.2.2 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描述性分析 | 第39-42页 |
| 3.2.3 社会资本总量综合指数模型 | 第42-45页 |
| 3.3 秦巴山区农户社会资本现状分析 | 第45-49页 |
| 3.3.1 秦巴山区农户社会资本总体水平 | 第45-47页 |
| 3.3.2 秦巴山区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社会资本对比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秦巴山区农户社会资本对贫困的影响 | 第49-57页 |
| 4.1 农户社会资本增收效应 | 第49-54页 |
| 4.1.1 农户收入与社会资本相关分析 | 第49页 |
| 4.1.2 农户收入与社会资本回归分析 | 第49-54页 |
| 4.2 社会资本对农户贫困影响 | 第54-57页 |
| 4.2.1 二元Logit模型说明 | 第54页 |
| 4.2.2 社会资本对农户贫困概率影响 | 第54-5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7-60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 5.1.1 秦巴山区农户社会资本现状 | 第57页 |
| 5.1.2 农户社会资本具有显著增收效应 | 第57-58页 |
| 5.1.3 农户社会资本能降低农户处于贫困的概率 | 第58页 |
| 5.2 政策建议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75页 |
| 附录1.社会资本各维度与农户人均收入回归分析结果 | 第64-68页 |
| 附录2.社会资本各维度与农户贫困二元Logit回归结果 | 第68-72页 |
| 附录3.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