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负载型Au、Cu催化材料的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制备及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负载型Au催化材料第10-14页
        1.1.1 负载型Au催化材料简介第11页
        1.1.2 负载型Au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1.3 负载型Au催化材料的应用第13页
        1.1.4 负载型Au催化材料催化CO氧化机理第13-14页
    1.2 负载型Cu催化材料第14-17页
    1.3 等离子体概述及介质阻挡放电的产生及应用第17-20页
        1.3.1 等离子体简介第17页
        1.3.2 等离子体的分类第17-18页
        1.3.3 介质阻挡放电简介第18-19页
        1.3.4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应用第19-20页
    1.4 论文的选题第20-22页
        1.4.1 选题来源第20页
        1.4.2 论文的内容与主要工作第20-22页
2 实验部分第22-33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2-23页
    2.2 样品的制备第23-26页
        2.2.1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制备负载型Au催化材料第23-24页
        2.2.2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制备负载型Cu催化材料第24-26页
        2.2.3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制备碱式硝酸铜第26页
    2.3 样品的表征第26-30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6-27页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27页
        2.3.3 发射光谱分析(OES)第27-28页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8页
        2.3.5 放电参数的测定第28-29页
        2.3.6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第29页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第29-30页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第30页
    2.4 CO催化氧化活性分析方法第30-31页
    2.5 光催化活性及吸附性能的测试第31-33页
3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制备Au/TiO_2催化材料及催化CO氧化研究第33-56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不同的放电电压及时间对Au/TiO_2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第33-43页
        3.2.1 不同放电参数制备的Au/TiO_2催化材料的活性评价第33-37页
        3.2.2 不同放电参数的氧气放电特性第37-38页
        3.2.3 Au/TiO_2的UV-Vis漫反射分析第38-39页
        3.2.4 Au/TiO_2的XPS分析第39-42页
        3.2.5 Au/TiO_2的TEM分析第42-43页
    3.3 不同的放电气氛对Au/TiO_2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第43-53页
        3.3.1 Au/TiO_2的XRD表征第43-45页
        3.3.2 Au/TiO_2的UV-Vis漫反射表征第45-46页
        3.3.3 Au/TiO_2的TEM表征第46-48页
        3.3.4 Au/TiO_2的XPS表征第48-52页
        3.3.5 Au/TiO_2催化材料的活性评价第52-53页
    3.4 影响Au/TiO_2催化活性机理的分析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制备Cu/TiO_2催化材料及其应用第56-70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制备Cu/TiO_2催化材料的研究第56-61页
        4.2.1 Cu/TiO_2的XRD分析第56-57页
        4.2.2 Cu/TiO_2的XPS分析第57-58页
        4.2.3 Cu/TiO_2的UV-Vis漫反射分析第58-59页
        4.2.4 Cu/TiO_2催化CO氧化的评价第59-60页
        4.2.5 Cu/TiO_2可见光降解MO的活性第60-61页
    4.3 气液冷等离子体合成碱式硝酸铜的研究第61-68页
        4.3.1 碱式硝酸铜的表征第61-63页
        4.3.2 碱式硝酸铜的吸附性能第63-64页
        4.3.3 气液冷等离子体合成碱式硝酸铜纳米片的机理第64-66页
        4.3.4 气液冷等离子体合成碱式硝酸铜(空气为气源)第66-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结论第70页
    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体酸催化解聚木质素的研究
下一篇:氧化石墨烯胶体颗粒在光刺激下中心群集和“喘息”现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