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江流域水库蓄水对库区隧道安全的影响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隧道安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隧道安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拟采取的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区及各电站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34页 |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 | 第15-23页 |
2.1.1 气象水文 | 第15页 |
2.1.2 地形地貌及植被 | 第15-16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6-19页 |
2.1.4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9-21页 |
2.1.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页 |
2.1.6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1-23页 |
2.2 各梯级电站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34页 |
2.2.1 张窝梯级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5页 |
2.2.2 杨柳滩梯级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2.2.3 燕子坡梯级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29页 |
2.2.4 万年桥梯级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9-31页 |
2.2.5 撒鱼沱梯级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31-34页 |
第3章 库区主要水岩作用 | 第34-39页 |
3.1 蓄水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及围岩敏感性 | 第34-35页 |
3.1.1 蓄水后库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化 | 第34页 |
3.1.2 围岩敏感性 | 第34-35页 |
3.2 库区主要水岩作用 | 第35-39页 |
3.2.1 岩土软化 | 第35-36页 |
3.2.2 渗透效应 | 第36-37页 |
3.2.3 渗透潜蚀 | 第37-38页 |
3.2.4 水力冲刷 | 第38页 |
3.2.5 腐蚀效应 | 第38-39页 |
第4章 蓄水对库区隧道安全影响的工程地质分析 | 第39-48页 |
4.1 库区隧道分布概况及蓄水位 | 第39-40页 |
4.2 水库蓄水对隧道安全的影响评估 | 第40-47页 |
4.2.1 青龙背隧道 | 第40页 |
4.2.2 磨盘嘴隧道 | 第40-41页 |
4.2.3 干鱼滩隧道 | 第41页 |
4.2.4 燕子坡隧道 | 第41页 |
4.2.5 三仙隧道 | 第41-42页 |
4.2.6 黄连坡隧道 | 第42页 |
4.2.7 普洱隧道 | 第42-43页 |
4.2.8 麻石山隧道 | 第43页 |
4.2.9 深溪坪一号隧道 | 第43-45页 |
4.2.10 深溪坪二号隧道 | 第45-46页 |
4.2.11 鲢鱼洞隧道 | 第46页 |
4.2.12 杉木滩隧道 | 第46-47页 |
4.3 隧道安全影响评价结果 | 第47-48页 |
第5章 麻石山隧道数值模拟和安全性分析 | 第48-63页 |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 | 第50-52页 |
5.1.1 计算参数 | 第51页 |
5.1.2 计算工况 | 第51-52页 |
5.2 二次衬砌计算及控制标准 | 第52-53页 |
5.2.1 二次衬砌计算 | 第52-53页 |
5.2.2 隧道衬砌安全系数控制标准 | 第53页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3-63页 |
5.3.1 隧道进口段围岩软化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5.3.2 隧道出口段围岩软化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5.3.3 隧道进口段坍岸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第6章 水库蓄水诱发的隧道病害分类、机理及防治 | 第63-74页 |
6.1 水库蓄水诱发的隧道病害分类 | 第63页 |
6.2 隧道病害机理、产生条件及防治措施 | 第63-74页 |
6.2.1 隧道渗漏水 | 第63-67页 |
6.2.2 基底软化与翻浆冒泡 | 第67-68页 |
6.2.3 隧道衬砌破坏 | 第68-71页 |
6.2.4 库岸坍塌 | 第71-72页 |
6.2.5 隧道衬砌腐蚀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