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聚酰亚胺概述 | 第11-15页 |
1.2.1 聚酰亚胺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2.2 聚酰亚胺应用 | 第12-13页 |
1.2.3 聚酰亚胺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1.3 低地球轨道空间环境 | 第15-19页 |
1.3.1 原子氧 | 第15页 |
1.3.2 热循环 | 第15-16页 |
1.3.3 空间辐射 | 第16-18页 |
1.3.4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 | 第18页 |
1.3.5 高真空 | 第18-19页 |
1.4 原子氧对材料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1.4.1 与无机,金属材质的作用 | 第19-20页 |
1.4.2 与有机聚合物材料的作用 | 第20页 |
1.5 抗原子氧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5.1 含氟有机聚合物 | 第20-21页 |
1.5.2 含磷有机聚合物 | 第21-26页 |
1.6 本文设计思想 | 第26-27页 |
第2章 含 PPO 聚酰亚胺的分子设计与抗原子氧研究 | 第27-46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原料和来源 | 第27-28页 |
2.3 表征技术和方法 | 第28-30页 |
2.4 二胺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33页 |
2.5 均聚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 第33-35页 |
2.5.1 聚合物前聚体的制备 | 第33-34页 |
2.5.2 聚合物薄膜的制备 | 第34-35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2.6.1 聚酰胺酸的特性粘度 | 第35-36页 |
2.6.2 聚酰亚胺薄膜元素分析 | 第36页 |
2.6.3 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性能研究 | 第36-39页 |
2.6.4 机械性能测试 | 第39页 |
2.6.5 薄膜的吸水率的测试 | 第39-40页 |
2.6.6 薄膜的光学透过性能 | 第40页 |
2.6.7 抗原子氧性能测试 | 第40-45页 |
2.6.7.1 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和参数 | 第40-42页 |
2.6.7.2 聚酰亚胺的质量损失和侵蚀率 | 第42-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含 PPO 无规共聚聚酰亚胺制备与抗原子氧研究 | 第46-59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 共聚物聚酰胺酸的制备 | 第46-48页 |
3.2.2 共聚物薄膜的制备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3.3.1 聚酰胺酸特性粘度 | 第48-49页 |
3.3.2 FTIR 测试 | 第49页 |
3.3.3 热性能 | 第49-52页 |
3.3.4 阻燃性 | 第52页 |
3.3.5 机械性能 | 第52-53页 |
3.3.6 光学透过性 | 第53-54页 |
3.3.7 抗原子氧测试 | 第54-58页 |
3.3.7.1 共聚物的质量损失和侵蚀率 | 第54-56页 |
3.3.7.2 SEM 分析 | 第56-57页 |
3.3.7.3 XPS 分析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