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亚科虎天牛族头部和跗节超微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超微形态应用于昆虫分类的研究 | 第13-17页 |
1.1.1 昆虫感器的类型 | 第13-15页 |
1.1.2 头部感器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1.3 跗节超微形态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 天牛科昆虫超微形态的研究 | 第17-20页 |
第2章 前言 | 第20-22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3.2.2 试剂 | 第2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26页 |
第4章 头部触角超微形态观察 | 第26-52页 |
4.1 触角的一般形态特征 | 第26-31页 |
4.2 触角感器的类型 | 第31-35页 |
4.3 触角感器分布和丰富度 | 第35-45页 |
4.3.1 触角感器的分布 | 第35-37页 |
4.3.2 触角感器的丰富度 | 第37-45页 |
4.4 属种间具差异的超微形态特征 | 第45-46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46-52页 |
4.5.1 小结 | 第47页 |
4.5.2 讨论 | 第47-52页 |
第5章 头部下颚须和下唇须超微形态观察 | 第52-66页 |
5.1 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特征 | 第52-56页 |
5.2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 | 第56-59页 |
5.3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分布和丰富度 | 第59-63页 |
5.3.1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分布 | 第59-60页 |
5.3.2 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丰富度 | 第60-63页 |
5.4 属种间具差异的超微形态特征 | 第63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63-66页 |
5.5.1 小结 | 第63页 |
5.5.2 讨论 | 第63-66页 |
第6章 足跗节超微形态观察 | 第66-80页 |
6.1 跗节的一般形态特征 | 第66-75页 |
6.2 跗节的感器类型 | 第75-76页 |
6.3 跗节感器的分布和丰富度 | 第76-77页 |
6.3.1 跗节感器的分布 | 第76-77页 |
6.3.2 跗节感器的丰富度 | 第77页 |
6.4 属种间具差异的超微形态特征 | 第77-78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78-80页 |
6.5.1 小结 | 第78页 |
6.5.2 讨论 | 第78-80页 |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 第80-8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7.1.1 头部触角超微形态观察 | 第80页 |
7.1.2 头部下颚须和下唇须超微形态观察 | 第80-81页 |
7.1.3 跗节超微形态观察 | 第81页 |
7.2 讨论 | 第81-82页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2-84页 |
图版 | 第8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