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白光LED概述 | 第13-15页 |
1.1.1 LED的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1.2 LED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 第14-15页 |
1.2 LED用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15-18页 |
1.2.1 稀土简介 | 第16页 |
1.2.2 稀土离子的发光机理 | 第16-18页 |
1.3 白光LED的实现方法 | 第18-19页 |
1.3.1 多色LED组合法 | 第18页 |
1.3.2 荧光粉涂覆光转换法 | 第18-19页 |
1.4 单一基质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1 用于白光LED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2 Na_2Ca_3Si_2O_8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及测试表征方法 | 第21-25页 |
2.1 样品的制备 | 第21-23页 |
2.1.1 实验原材料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3 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流程 | 第22-23页 |
2.2 样品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23-25页 |
2.2.1 样品的物相分析(XRD) | 第23页 |
2.2.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3页 |
2.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23页 |
2.2.4 样品的光谱测量 | 第23页 |
2.2.5 样品的寿命测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Na_2Ca_3Si_2O_8荧光粉的研究 | 第25-51页 |
3.1 基质材料的研究 | 第25-27页 |
3.1.1 合成条件的探索 | 第25页 |
3.1.2 基质材料的扫描电镜(SEM) | 第25-26页 |
3.1.3 基质材料的漫反射光谱 | 第26-27页 |
3.2 NCSO:xTb~(3+)荧光粉的研究 | 第27-30页 |
3.2.1 NCSO:xTb~(3+)荧光粉的制备 | 第27-28页 |
3.2.2 NCSO:xTb~(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 第28页 |
3.2.3 NCSO:xTb~(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28-29页 |
3.2.4 NCSO:xTb~(3+)荧光粉的色坐标 | 第29-30页 |
3.3 NCSO:xSm~(3+)荧光粉的研究 | 第30-36页 |
3.3.1 NCSO:xSm~(3+)荧光粉的制备 | 第30页 |
3.3.2 NCSO:xSm~(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 第30-31页 |
3.3.3 NCSO:Sm~(3+)荧光粉的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3.3.4 NCSO:Sm~(3+)荧光粉的发射激发光谱图 | 第32页 |
3.3.5 Sm~(3+)掺杂量对NCSO:xSm~(3+)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6 NCSO:xSm~(3+)荧光粉的色坐标 | 第35-36页 |
3.4 NCSO:Tb~(3+),Sm~(3+)荧光粉的研究 | 第36-43页 |
3.4.1 NCSO:Tb~(3+),Sm~(3+)荧光粉的制备 | 第36页 |
3.4.2 NCSO:Tb~(3+),Sm~(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 第36-37页 |
3.4.3 双掺Tb~(3+)/Sm~(3+)荧光粉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37页 |
3.4.4 双掺NCSO:Tb~(3+),Sm~(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 | 第37-38页 |
3.4.5 NCSO:Tb~(3+), Sm~(3+)之间的能量传递 | 第38-41页 |
3.4.6 NCSO:Tb~(3+),Sm~(3+)荧光粉的能级图 | 第41-42页 |
3.4.7 NCSO:Tb~(3+),Sm~(3+)荧光粉的CIE色坐标 | 第42-43页 |
3.5 NCSO:Tb~(3+),Eu~(3+)荧光粉的研究 | 第43-49页 |
3.5.1 NCSO:Tb~(3+),Eu~(3+)荧光粉的制备 | 第43页 |
3.5.2 NCSO:Tb~(3+),Eu~(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 第43-44页 |
3.5.3 双掺NCSO:Tb~(3+),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 | 第44-45页 |
3.5.4 NCSO:Tb~(3+),Eu~(3+)之间的能量传递 | 第45-49页 |
3.5.5 NCSO:Tb~(3+),Eu~(3+)荧光粉的CIE色坐标 | 第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4.1 结论 | 第51-52页 |
4.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