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选题的来源和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无煤柱开采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 1.2.3 切顶卸压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矿井概况 | 第20-34页 |
| 2.1 井田概况 | 第20-22页 |
| 2.1.1 井田位置 | 第20页 |
| 2.1.2 自然地理 | 第20页 |
| 2.1.3 含煤地层 | 第20-22页 |
| 2.2 工作面概况 | 第22-23页 |
| 2.2.1 工作面位置 | 第22页 |
| 2.2.2 煤层赋存特征 | 第22页 |
| 2.2.3 地质构造情况 | 第22-23页 |
| 2.2.4 水文地质情况 | 第23页 |
| 2.2.5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 第23页 |
| 2.3 顶板岩层钻孔窥视 | 第23-29页 |
| 2.4 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 第29-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沿空留墙技术原理及方案设计 | 第34-40页 |
| 3.1 沿空留墙技术原理 | 第34-35页 |
| 3.2 运输巷基本支护方式 | 第35-36页 |
| 3.3 超前扩帮支护 | 第36页 |
| 3.3.1 扩帮位置及断面 | 第36页 |
| 3.3.2 扩帮区顶板支护 | 第36页 |
| 3.3.3 扩帮区煤帮支护 | 第36页 |
| 3.4 混凝土墙支护设计 | 第36-37页 |
| 3.5 沿空留墙工艺流程 | 第37-3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采空区侧向顶板岩层破断特征研究 | 第40-48页 |
| 4.1 侧向顶板岩层垮落规律分析 | 第40-41页 |
| 4.2 侧向顶板各分层岩层载荷计算 | 第41-45页 |
| 4.3 沿空留墙载荷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切顶卸压数值模拟试验 | 第48-60页 |
|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 5.2 模拟方案 | 第49-50页 |
| 5.3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0-56页 |
| 5.3.1 不切顶和切顶条件下3503工作面回采后混凝土墙体的应力分析 | 第50-53页 |
| 5.3.2 不切顶和切顶条件下对3505回风巷掘进后巷道围岩的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6-60页 |
| 第六章 切顶卸压护巷技术工程实践 | 第60-68页 |
| 6.1 切顶卸压护巷方案设计 | 第60-64页 |
| 6.1.1 切顶高度设计 | 第60页 |
| 6.1.2 炮孔布置 | 第60-61页 |
| 6.1.3 钻孔施工机具 | 第61页 |
| 6.1.4 装药施工流程 | 第61-63页 |
| 6.1.5 炮孔爆破时间和方式 | 第63-64页 |
| 6.2 爆破工艺 | 第64-66页 |
| 6.2.1 爆破所需的设备和火工品 | 第64-65页 |
| 6.2.2 装药施工流程 | 第65-66页 |
| 6.3 实际应用效果 | 第66-6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6页 |